文化之旅:土生華人博物館

2018年06月04日   •   3萬次閱讀

如果想給自己安排一場周末文化之旅的話

土生華人博物館可以算是小編的必推之一

(土生華人博物館PERANAKAN MUSEUM)

地址:39 Armenian Street, Singapore 179941,Singapore

門票:6新幣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四10.00-19.00

周五10.00-21.00

周六、周日10.00-19.00

土生華人博物館是一幢中西結合的三層淺色小樓

純凈溫和

這裡原是道南學校的校舍

它的兩位創辦人——陳篤生和黃仲涵都是土生華人

進入展廳

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真實可親的笑臉

他們當中 既有最初的新加坡土生華人和土生印度人的後代

也有近些年才從馬來西亞和印尼遷至新加坡的僑生移民

這些肖像人物代表了一個因不同血統的祖先結合而形成的族群

更是東南亞社會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的創造者與擁有者。

博物館中展出的一些用品

其色彩、外形、裝飾圖案都有濃重的中國味

信仰方面

土生華人奉行的是中國式(尤其是中國南方)的多元宗教信仰

他們的信仰中混合了祖先崇拜、民間信仰和儒教、佛教、道教的信仰

這樣的信仰體系由他們的祖先從中國南方帶來這裡

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吸收當地的宗教信仰

形成一個特殊的信仰體系

在這裡

天主教的「聖家圖」可以被供奉在道教神壇上,

這一現象在別處可是很少見的~

據介紹,原本的道教神壇是物主於1920年購入

1928年時放上「聖家圖」

這體現的是兩種不同信仰體系的融合

難道是因為他們的信仰不夠虔誠?

我覺得不是這樣。

也許對這些背井離鄉的華人來說

重要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信仰

而是能夠寄託其中的感情

來自故鄉的信仰陪伴著他們漂洋過海來到異國

陪伴他們在這裡生活

讓他們在倍感孤寂時能夠有情感的安置處

直到異國變為故鄉

並且,土生華人似乎特別重視祖先崇拜與家族祭祀。

照片里的這座祖先神壇來自新加坡土生華人社群先賢陳金聲先生的住宅,

神壇上的多數物品由銀製成,在當時頗為罕見,

神壇後的木匾上刻有紀念和尊敬祖先的訓詞。

結合其他的展品,可以看出土生華人對祖先祭祀是非常重視的,

這種重視程度甚至遠超當代中國的大部分家庭。

小編猜測,其原因大概在於離家在外的華人,

想要通過這種方式維繫自己家族的血脈,

因為離開了故土,

所以對這種血脈關係的重視更甚。

這裡讓我對華人的「安土重遷」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我們通常將「安土重遷」理解為安於故土,不願搬遷。

但是土生華人博物館告訴我

所謂的「安土重遷」並不只局限於不願離開本土,

而是就算離開本土,也會將本土的記憶悉數帶去遷居地,

他們的「根」還在山海那邊的故鄉里。

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去看這一切無疑是帶有特殊的感情的,

這些華人就像是我們隔了數百年血脈的親人,

帶著對故土的眷戀,

長眠在第二故鄉的時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