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DNA

2020年06月03日   •   2萬次閱讀

亞洲文明博物館

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名正言順地成為不同文化融合的大熔爐。亞洲文明博物館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ACM) 展示了兩個世紀以來周邊區域的人民勇於探索並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的景象。該博物館通過還原亞洲和世界的考古、歷史和藝術發展,增進人們對新加坡海洋和多元文化遺產的了解。

(圖片來源:去哪兒旅行)

亞洲文明博物館於1997年4月21日在亞美尼亞街的前陶南學校大樓內開業。2003年,博物館及其藏品移至現在的位置,殖民時代的Empress Place大樓(建於1864-67年)位於新加坡河旁邊。亞美尼亞街大樓後來被重建,以容納土生華人博物館(亞洲文明博物館的一個部分),該博物館於2008年對公眾開放,兩個館中共有77,000多件物品。

(圖片來源:大腳印)

亞洲文明博物館擁有13個永久性畫廊,占地3923平方米。這些畫廊按主題進行分類,強調人與人之間,思想和藝術傳統之間交流的重要性。一樓的畫廊通過9世紀到20世紀的大量亞洲出口藝術品,講述了貿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其中包括唐沉船美術館、新加坡考古博物館、海上貿易美術館等。這裡還有一個當代畫廊,在這裡邀請藝術家創作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將人們置身於歷史大背景中從而展示歷史作品。

圖片來源:廊坊文化藝術)

二樓的畫廊側重於信仰和信念體系如何在整個亞洲傳播,以及它們影響的傳統意象在新地區的本土化和適應。這些畫廊分為古代宗教、基督教藝術畫廊、伊斯蘭藝術畫廊、祖先儀式和學者畫廊(展示受儒家和道教思想啟發的藝術)。三樓的畫廊展示了以材料和設計為主題的展品。這些畫廊具有廣泛的歷史影響,包括時裝和紡織品畫廊、珠寶畫廊和中國陶瓷畫廊。

(圖片來源:大腳印)

亞洲文明博物館中的一大亮點是「唐海難」(Tang Shipwreck)貨物,該船象徵著至少在9世紀之前連接中國、東南亞和阿拔斯·哈里發(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的海上絲綢之路。該船很可能來自中東,經印度和東南亞航行到中國。在返回途中,這批中國貨物包括7萬多種陶瓷以及金、銀和青銅製成的物品沉沒海中。沉船事件說明了早期貿易和跨文化互動的複雜性,表明全球化和相互聯繫自古就有。

(圖片來源:騰訊網)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作為全球貿易敘事的延續,海上貿易畫廊展示了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在亞洲各地製作的藝術品,它們專供出口給外國消費者。藏品包括帶有阿拉伯文銘文和伊斯蘭教花卉圖案的中國青花瓷,以及在巴達維亞和馬尼拉製造的藝術品,這些文獻記錄了荷蘭和西班牙這些城市的貿易活動。

(圖片來源:鳳凰網)

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的精美珍珠,玳瑁和象牙製品是法院和公司畫廊的亮點。這些物品融合了體現外國文化的元素,並展示了由於貿易、移民、朝聖、殖民侵略和外交而在多個方向發生的交流。

土生華人博物館

作為亞洲文明博物館的一部分,土生華人博物館收藏著來自東南亞的世界上最好,最廣泛的土生華人物品之一。馬來語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語言術語,「土生華人」現在通常是指與馬來人世界中的與當地婦女結婚的外國商人和移民(主要是中國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後裔的社區。一些土生華人通過參與商業、政治和社會事務與殖民政府建立了重要的關係。

(圖片來源:廊坊文化藝術)

土生華人藝術是這種融合的結果,結合了移民及其當地配偶的文化藝術傳統。博物館的畫廊展示了土生華人文化傳統與視覺藝術的混合性質,並展現了現代土生華人如何隨著其文化而發展。土生華人博物館目前因裝修而關閉,並計劃於2021年年中重新開放。

藝術品鑑賞

青花瓷盤-中國,永樂時期(明朝)

(圖片來源:UNESCO Silk Road)

這個大型的藍白色盤子的中央裝飾著彎曲的花飾,井壁上盤繞著十一朵不同的花飾。輪輞上有一圈漩渦狀的波峰,它塗有富含氧化鐵的深釉藍色顏料。如此大的盤子不僅是為國內市場生產的,而且還出口到中東地區。

珍珠母小盒-印度古吉拉特邦,十六世紀

(圖片來源:UNESCO Silk Road)

木盒由柚木製成,並用鍍金的小銀釘固定在珍珠母板上。鎖由鏤空銀製成,帶有葉子和捲軸。中央的牌匾上飾有豐富花卉圖案的版畫和烏銀。這件作品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是具有天然粉紅藍色調的珍珠母匾。兩側刻有精美的鍍金銀色貼花,展現出濃厚的歐洲風情。這個木盒可能用來存放貴重物品,例如珠寶,但有時也被用作保存宗教物品。

壺-中國,大約830年代(唐朝)

(圖片來源:UNESCO Silk Road)

這個高大的壺是在唐沉船上發現的最壯觀的陶瓷。它的形狀和細節(例如手柄底部的綁帶)以金屬製品為模型。壺身裝飾有菱形圖案和葉狀圖案,這是沉船中其他物體上常見的阿巴斯德設計,也是大部分貨物運往波斯灣的證據。

布面油畫-馬尼拉或西班牙,十七世紀末或十八世紀初

(圖片來源:UNESCO Silk Road)

這幅畫中的三個人極大地影響了在菲律賓建立西班牙殖民地以及馬尼拉帆船貿易。從左起,他們是弗賴拉爾·安德烈斯·德·烏爾達內塔(1498–1568)、米格爾·洛佩茲·德·雷加斯皮(1502-1572)和費迪南德·麥哲倫(1480-1521)。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