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好同事,下班不認識,這句話應該每個打工仔都耳熟能詳。有人將它奉為圭臬、身體力行,上班時談論公事聊得起勁,一旦下班便打卡走人斷開信號、切斷鎖鏈,仿佛一切沒有發生過;也有人一笑置之,和同事成為好朋友,放假時間仍會聚餐出遊,培養出更深一層的感情。
而管理階層似乎也有不同類型的想法:其中一派人希望底下員工相處越融洽越好,有助於建立公司革命情感,增進工作氣氛。
當然也有另一派人則不希望員工有太多私人往來,久而久之就連部屬們彼此想請吃下午茶也要偷偷摸摸,深怕被發現。
(這派老闆通常都是無法深得民心…..)
「你有在用IG嗎?」、「你的WeChat ID是什麼?」、「要不要add一下Facebook?」社群媒體早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樣的對話更是屢見不鮮。
特別是新進人員,面對同事們的要求,有人欣然接受,拓展交友圈;也有人鐵了心不加(這邊奉勸大家,沒有到真正必要的時候,千萬別加同事為好友!真的沒必要),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委婉地說:「不好意思,我都沒在用耶…」更有人,特別申請另一個帳號,專門用來應付公司同事,為了避免他人起疑,還會特地追蹤各種粉絲專頁,仿佛情報人士諜對諜一樣。
隨著科技的進步,或許哪天就有人開發出專門回覆同事的機器人了!美國就有研究機構曾經做過調查,發現18-29歲的員工最容易因為同事在社群網站的「表現」而影響對對方的認同感。
也因為這樣,」該不該接受同事的好友邀請」更常成為年輕朋友們所煩惱的課題。
這些煩惱都懂,所以,當下次又碰到類似狀況,不妨掌握以下原則,讓自己內心矛盾的小劇場可以不用一再上演。
請別想太多
就像認識新朋友一樣,就算是來自自己的國家,也有可能老鄉害老鄉,合則來不合則去,不論是何種邀請,大可先接受之後再慢慢觀察。況且現在各種社群媒體的隱私設定也很方便,每次更新動態之前注意開放設定花不了多少時間。
如果種種跡象顯示你們超合得來,那麼多一個朋友何樂而不為;要是實在合不來,或許對方就慢慢消失,對自己也沒有太大的損失。
適度妥協
就算實在不喜歡某人,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是個成年人,在工作場域還是要保持基本禮貌以及專業,也許很想直接封鎖加刪除,但也要等到離開這份工作後再「下手」 !
然而千萬別忘記,「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畢竟你永遠不知道他未來是否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點再次出現。還有可能今天你在AMK上班跟他同事,下次換去Woodland新公司後,他又是你同事或者上司。這些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