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康威:報紙存在的意義就是幕後有一個有經驗的團隊為讀者采編,通過排版和紮實的內容幫讀者掂量輕重、分析利弊,這不是自媒體能輕易做到的。(拍攝地點:早報新聞室/龍國雄攝)
陳康威認為,現今科技發達,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五花八門,但一份報紙擁有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仍是報紙增值和難以替代的地方。
「早報在報道國際和區域時事是很中立的,而且是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還能闖出一片天,這也是新加坡小國大作為的一個縮影。」
新加坡報業控股副執行長陳康威雖然沒當過記者,但他跟《聯合早報》的情緣卻可以追溯到中學時代。
父母都是華文教師的陳康威,中學生涯在海星中學度過,他還記得當年盛行學校與早報合作聯辦學校特輯,報紙會撥出版面刊登學生作品。
「我和同學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到當時在仁定巷(Genting Lane)的報館做這份海星的特輯。到了高中,我身邊的同學有投稿,我那個時候則是很喜歡看早報的副刊,最喜歡的就是娛樂和新謠的新聞,到後來開始注意時事,也開始看早報的主版。」
後來的20多年,他的成長軌跡跟報館只是偶有重疊,但這份青春年少留下的印記就像書籤一樣插在了歲月的日記里,等到他要查找的時候,一下子又能翻回那一頁。
這名公共服務獎學金得主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成為公務員後,曾擔任中區社會發展理事會總經理。他說,當時想要宣傳什麼政策或跟區內居民拉近距離時,總會想到找報館。
那個時候,社理會負責的範圍很廣,除了聯繫群眾,還負責分發社會援助,遇到經濟不景氣也要幫忙居民找工作。陳康威當時認為報紙是服務居民很有效的渠道,因為比起電台和電視,報紙的「保鮮度」比較長,無論是早上、下午或是晚上,都可能會有人拿起一份報紙來看。
「當時網際網路還沒那麼發達,報紙是主要信息來源之一,而且以前的電視不能從網上看重播,我們的電話號碼在電台或電視上一閃而過,很容易錯過。報紙就不一樣,某個事件發生後,第二天還是可以在報紙上看到,所以人們會說『報紙是歷史的第一份草稿』。」
翻查報館新聞檔案,可以看到當時很年輕的社理會總經理陳康威,在2001年和2008年間上報大約20次,不是推出中區美食指南,就是幫失業居民找工作,或是在區內辦活動。李顯龍總理2008年在出席社理會就職儀式時,提到委任行政官員「深耕基層」,花時間接觸居民時,還曾點名陳康威。
在社理會的日子讓陳康威意識到,即使時移世易,報紙作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橋樑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無論是申請援助或是找工作,居民都告訴我們,他們是在報紙上看到我們的資訊,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覺得報紙是一個很有力的管道。即使現在社會結構和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已經改變了,但總會有一群人的生活作息還是靠報紙。有趣的是,有時候一些人說他們是從報紙上得知什麼事情,但聊了之後才發現,他們其實是不識字的,他們是靠別人看了報紙之後口耳相傳知道的。因此,報紙的影響範圍遠遠超過看報紙的讀者本身,坊間還是會對一些事議論紛紛,只是來源未必是報紙,可能是報紙的網絡版。」
「因為是早報……」

平日的早報新聞室和一般辦公室無異,但每年農曆新年來臨前,同事們都會在辦公室里貼春聯、掛上新年裝飾,在一片紅彤彤的喜慶氛圍中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檔案照片)
陳康威後來調任衛生部,負責醫療財務政策多年,2015年轉任華文媒體集團執行副總裁時,是衛生部副常任秘書(政策),負責推動在同年即將推出的全國重病保險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他過檔華文媒體集團不久,集團開始同衛生部合作,舉辦一系列的終身健保講座,同基層組織合作到不同的社區為居民解釋這個政策,再把講座內容刊登在報紙上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新溝通模式受到讀者和基層組織好評。
陳康威認為,這跟早報的可信度大有關係。「因為是早報辦的講座,所以會有很多人去聽或者打電話來詢問,有時候,甚至一些收費的講座,也會有人付費去聽,這是我們集團最重要的優勢——無論是紙媒或是數碼,我們的可信度都很高。」
從可信度說開來,在面簿上自稱是「賣報佬」的陳康威認為,自媒體的流行讓一些人以為人人都可以當記者,但一份報紙能夠提供網紅無法匹及的,就是洞察力(perspective)。
「報紙存在的意義就是我們有一個團隊為讀者采編。而且傳統報紙排版有先後次序,因此它在傳達信息同時,也告訴大家輕重。世界上每天發生那麼多事情,我只能篩選50件事刊登在報紙上,我怎麼去編排、以怎樣的順序,是讓讀者知道從我們團隊的角度,怎麼去看這個事情。但是在網際網路上,這個先後順序就被打散了,你會覺得每件事都很重要,過一陣子,就會失去那個輕重的判斷力和洞察力。這個洞察力就是我們增值的地方,因為資訊已經被商品化了。比如,德國隊在本屆世界盃小組賽提早出局,這個新聞已經是人皆可得的商品,但是為什麼這個新聞重要,有沒有仔細去咀嚼,這個就不是已經吸收太多資訊的人可以輕易獲取的,需要報紙為他們分析。」
陳康威的職務,包括接觸中國業務,接觸多了,讓陳康威對早報在中國樹立起的良好信譽和知名度感到自豪。
「早報在報道國際和區域時事是很中立的,而且是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還能闖出一片天,這也是新加坡小國大作為的一個縮影。」
在挑戰中維持早報獨特性
展望早報100年,曾擔任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特別助理的陳康威認為,早報得在新挑戰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放大來看,也是新加坡的挑戰。
「無論是音樂或話劇,我們都有獨特的新加坡派系出現,而早報一路走來,在新加坡的文化發展歷程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20年前,我們對抗的是香港和台灣的娛樂文化,但他們的文化跟我們的畢竟差不多,現在我們面對10多億人的文化,我們要如何保留我們的獨特性?如果只有30多萬人的冰島都有自己的特性,那新加坡500多萬人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特性?」

早報新聞室在2017年首次進行大翻修,打造開放式辦公室。(林廷琍提供)
同時,陳康威也理解,現在不是所有人的生活作息都像媒體人那樣圍繞著新聞,或是像他退休的父母那樣,很仔細地把報紙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畢竟讓現代人分心的事情太多了。
「我們現在數碼化了,可以立即看到哪些新聞有很多人看,有時候我們會納悶為什麼人們對一些新聞感興趣,讓我們感到意外。其實,大眾的篩選過程跟我們的未必一樣,他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新聞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適應這些轉變,要更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
他舉例說,現在很多國人開始對中國和華文感興趣,甚至為了能在淘寶上購物而學華文,但他們的程度可能有限,早報可以探討如何用更淺白的方式,吸引更多新讀者了解中國。
另外,他認為早報也應更注重對區域國家新聞的報道,他最近就遇到一名每天勤讀早報的印度尼西亞商人,對方一整個晚上都用華語跟他親切回憶起自己在新加坡求學的日子,這說明,本區域還是有很多早報讀者值得我們服務。
陳康威加入新加坡報業控股前,是衛生部常任秘書(政策)。2011年至2014年期間,同時擔任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特別助理。2015年2月1日,出任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執行副總裁,負責集團旗下華文報章和數碼產品。2016年受委為報業控股副執行長,繼續領導華文媒體集團,並主管製作與印刷、發行、企業發展、財務、人力資源與行政等部門。2017年起,同時兼管英文、馬來文及淡米爾文媒體集團和華文媒體集團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