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米其林官方組織公布2018新加坡「必比登推薦」(Bib Gourmand)名單, 其中入選名單中有50家是來自新加坡本地餐館、小販攤位。
「必比登推薦」的誕生是為了讓大家以合理價格品嘗有水準的料理,所以入榜的條件很簡單,餐館和小販的套餐價格不超過 $45。可別小看這些街頭小吃了,能被推薦的都是值得吃貨們撒銀子的美食殿堂哦!
看來,街頭小吃才是新加坡美食靈魂,在街邊也同樣可以找到那個讓你難以忘懷的味道!

而登上米其林榜單的小販可以用一炮走紅來形容!
最典型的就是連續三年登榜的了凡香港油雞飯面,最典型的新加坡小販,首次入選的時候還是一家只有兩平米的街邊小店,賣的是10元一碗的油雞飯面。

展開剩餘%
新加坡牛車水,是旅人必訪之地。在著名景點佛牙寺的後面,藏著一棟不起眼的大廈——牛車水大廈。這裡,是新加坡人的美食天堂。陳翰銘的「了凡」小店,就隱匿在大廈2樓某個角落。不必擔心找不到這家小店,因為排隊最多的那家,一定是它。

每天,陳翰銘幾乎是見不到日光的,他總是很忙。早上5點半,陳翰銘就要去店裡,腌油雞、烤豬肉、蒸油飯……準備營業,那時,天還沒亮。晚上7點打烊,因為顧客太多,常常要延遲收攤,回家時,天已經黑了。從早上第一位客人光顧,到最後一隻油雞被買走,陳翰銘幾乎沒有一刻空閒。
為了做好一碗油雞飯面,陳翰銘用了30年時間。
1965年,陳翰銘出生在馬來西亞一個普通村莊。一家人勤勤懇懇,務農為生。從小,陳翰銘就要操持家務,幫家人做飯,因此,他對食物有一種特殊的興趣和感情。家裡條件不好,陳翰銘15歲就沒讀書了。毫無懸念,他選擇的第一份職業是廚師,在一家酒樓跟著一名香港師傅學習廚藝。這個行當,他一干就是30多年。
陳翰銘看起來雖然瘦小平凡,但踏實肯干,做事十分用功。香港師傅便把不傳之秘——製作油雞的技藝教給了他。當時,新加坡並不流行油雞,新加坡人的口味和香港人不同,新加坡人更偏愛味道較甜,賣相比較黑的油雞。所以出師後,陳翰銘不斷改良秘方,終於研究出了適合新加坡人口味的油雞。然後在牛車水大廈開了間兩平米的小店。

2016年7月,陳翰銘接到一個電話。「請您來參加米其林美食指南頒獎典禮。」陳翰銘的油雞飯面成功獲評米其林一星。
「你在開玩笑嗎?我只是一個小攤子啊!」
陳翰銘反覆問了好幾次。
但評委非常認真地告訴他:「我們評的只是你的美食,不是你店的地方。」100多年來,《米其林指南》第一次將頭銜給了一個路邊小販。
30多年來,陳翰銘專注於料理一隻雞,把一碗10元油雞飯面做成了米其林料理,把一間兩平米小店做成了新加坡「大牌」。「每一樣食品都是學不完、做不完的,無論是在路邊店,還是在大酒樓當廚師,都應該用心發揮,把每個食客都當成米其林美食偵探。」這世上沒有一流的食物,只有絕對用心的廚師。
而現在的「了凡」早已進軍海外市場,在多個國家已經開設了分店,台灣、菲律賓都有「了凡」的身影...
現在的陳翰銘,妥妥的小販美食小巨人...

但還有一家同樣擁有米其林水準的新加坡街頭小販,卻拒絕了米其林!
這就是位於舊機場小販中心的著名南星福建炒蝦面。

已經炒了53年福建面的老攤主黃福華,如今71歲仍親自掌勺,一周六天工作。
他最早是於60年代在高文一帶的南星茶室開檔,之後在1978年轉到六條石巴剎經營,90年代才搬到舊機場小販中心。
他一大早就營業,直到傍晚五六點才打烊,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

今年米其林曾向他發出邀請,但他卻謝絕了。
問及原因——
「如今顧客已經應接不暇,用餐巔峰時間顧客甚至需要等上一個小時,如果上了米其林,生意增加,到時候將應付不過來,導致水準下降就得不償失了。」
「米其林每年都要進行評定,一旦進入肯定想年年上榜,徒增更多壓力,年紀大了,無法兼顧這麼多,做好當下的炒麵就行了。」
...


對於新加坡最近很熱的「小販文化申遺」,老店主也有自己的見解:
辛勤經營的傳統手藝人來說,把傳統美食保留下來,成為歷史的記載,不至於以後消失不見,是件好事。
小販申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再經營小販,導致很多精品的小吃退出歷史舞台。
但是但黃福華很幸運,他的大兒子黃語冠(45歲)樂意傳承手藝,繼續經營。
目前還在律師樓擔任執行員的大兒子每個周末會來攤位幫忙,並學習手藝,為將來做準備。從事設計行業的二兒子到時也一起幫忙。至於將來會否擴充生意,黃福華打算交由下一代自行決定,他不會幹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