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IB:
孔子說的「有教無類」,意旨不論年齡性別背景,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但發展至今,它的意思應再有多一個伸延,就是當中的「類」,亦可說成教育方法的類別。
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也有一百種方法。畢竟教學不只限於傳授知識,更多是啟發學生怎樣去發問和思考。
跳出傳統學制框架,如今國際學校多採用的是國際文憑教育項目(IB),除了限時筆試外,也有透過口頭論述、實驗任務,又或是編寫論文等方式進行內部評估,這樣便更能夠立體地呈現出孩子的能力。
認清方向目標,任何人也總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之道」。
當下國際學校里的課程可以說五花八門,
孩子在一所學校里每天7、8個小時,
到底是在學什麼呢?
IB、A-LEVEL、AP
這是國際學校採用最多的三種項目,其中以IB最為廣泛!
Q1
什麼是IB?
A - 國際文憑教育項目。
IB課程是由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國際教育基金會組織設計、推廣的國際文憑教育項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IB)。

該文憑項目分為四個級別,分別為:
0 1 PYP(Primary Year Program)
專為3歲至12歲兒童設立,對應於中國小學階段的課程項目。
0 2 MYP(Middle Years Program)
專為11歲至16歲少年設立,對應於中國初中階段的項目。
0 3 DP(Diploma Program)
專為16歲至19歲學生設立,對應於中國高中階段的課程項目。
0 4 CP(Career-related Programme)
專為16歲至19歲學生設立,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職業課程項目。
Q2
IB課程的亮點在哪裡?
A - 滿足了現代「移動」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
學生可跟隨父母自由地從一個國家的IB學校轉入另一個國家的IB學校:學習同樣的課程,學業可以不受影響,考試成績受到國際認可。

如今,IB文憑被全球近1000所大學承認,其中包括哈佛大學、劍橋大學、 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學,近年來更有日益擴大的趨勢。
澳洲:幾乎所有大學和專業學院都承認IB為一個非常好的入學資格,有些院校可減免IB學生在大學一年級里所需修讀的部分科目;
美國、加拿大:大多數學校都非常認可IB文憑,像哈佛、耶魯及普林斯頓等藤校也容許成績優異的IB學生直接進校修讀大學二年級的對應課程;
英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接受IB文憑。
Q3
為什麼IB體系培養的學生會受到全球大學的認可?
A - 這與IBO開發課程的初衷自然是密不可分:致力於培養勤學好問、知識淵博、富有愛心的年輕人。
基於這個目標,IBO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國際教育項目和嚴格的評估制度。

從小新君了解的各個課程體系來看,IB體系幾乎是最能全面開發個人能力,培養學生時間掌控能力等各種能力的課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IB課程如此熱門的原因!
我們就以IBDP課程為例,從「Diploma Program」的中文翻譯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大學預科項目,但不同於其他的有定向性的大學預科,IB課程體系與大學課程具有一定的銜接性,培養的學生更容易適應大學學習生活。
IB在讀學生家長的感觸:
讀了IB,學生既要安排好時間學習,又要安排時間參加各類活動,要理科思維培養完善,還要具備良好的文科批判性思維,既要能算題參加競賽,又要能寫文章做presentation做IA做EE。可謂忙的不可開交。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就學會了時間安排,學會了發展規劃。在活動中有機會不斷的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孩子讀了IB課程以後,自理自律能力強多了。
Q4
說了IB課程種種的選擇理由,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IB體系?
A - 一般家長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會問一下孩子有沒有嚴重的偏科情況。
如果有,孩子有沒有下定決心扭轉?如果不能,那麼從功利化的角度講,是不建議選IB課程的:因為讀下來比較痛苦!沒有選A Level課程簡單一些。(當然現在很多A Level學校也是要求學生修文科類科目,比如地理歷史經濟)

但是,如果孩子和家長都是願意去挑戰,那麼就非常建議選擇IB了,因為真的會使孩子更全面發展。
當然具體情況當然要具體來分析,這裡我們先將國際學校三大主流課程(IB、A-LEVEL、AP)簡單對比,以顯其中的差異:
區別一:選課的靈活度:
我們不建議偏科情況嚴重的學生選擇IB,因為IB是「套餐」,不能任由學生只挑自己擅長的。
而AP屬於「單點」,即你喜歡什麼選什麼。
A-LEVEL則處於兩者之間,它可以自由選擇,但不能只選一門,至少是三門以上。
如果三者乃體育競技,那麼IB的優秀種子必須是全能型的,而AP或者A-Level的優等生則是單項或者幾項的冠軍。因此選課的靈活度就是三者之間的區別之一。
區別二:培養學生的過程不同
IB側重conceptual learning(概念性學習),後兩者則側重factuallearning(知識性學習)。
IB的最大的亮點是它的TOK(Theory of Knowledge 知識理論,IB核心課程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這門課更多像一門哲學性質的課,學生會一起討論和探索學習最根本的問題:
什麼是知識?你如何判斷自己學到了知識?你又是如何運用知識的呢?
區別三:培養目標和結果不同
AP和A-LEVEL則是通過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尋找答案。
而IB不僅僅通過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尋找答案,而且通過對學習和知識本身進行反思訓練學生學會提出自己問題。
在今年初放榜的IB成績,新加坡學生表現持續亮眼,平均分數高於38分,比全球平均分高出將近十分。接下來,小新君還會推出多篇文章陸續介紹IB課程的體系/選課及未來的升學問題,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