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與世界交手,成為跨文化人才
新華社最近轉變了風格,你知道嗎?
很多網友都表示,純正的美音配上主持人的小表情,這波有關「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諷刺講解地太好了,太愛這個風格了。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位主持人就是王迪邇,她也是一名妥妥被官方認證過的學霸。本科北大,碩士清華,採訪過一眾名流和政客,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史丹福大學校長約翰·軒尼詩等等。由此可見,她的個人能力是多麼地厲害。
而這也正是她能用一口流利的英文,生動的表情,以調侃的口吻把有關國際政治這種最難講清楚,爭議最大的話題,不僅可以分析的條理清晰,並且還讓所有的聽眾都覺得她講得非常棒又很妙。
圖片來源:新華社
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表達方式傳遞中國聲音,表達中國觀點,用魔法打敗魔法,這才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尤其是抓住外國人平時講話的精髓,在討論他們也感興趣的話題時,不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還幫助聽眾增強了對國際的理解,這就是跨文化人才的厲害之處。
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多端與複雜程度,社會對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比重越來越大。而講到跨文化人才,就不得不提起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教育系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跨文化人才,例如最出名的TikTok CEO周受資。這位畢業於新加坡華僑中學的雙語人才,在美國國會眾議院上的舌戰群儒;頻繁跳槽,卻能拿超1億美元的年薪。真實存在在現實中的「霸道總裁」讓人們了解到企業對跨文化人才的渴望。

跨文化人才並不只是簡單的多學一門語言,會講一門語言,以及會寫一門語言。要知道,語言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歷史,學生學到一門語言,就相當於打開了一扇了解其他文化的窗戶。
因此,新加坡在培養跨文化人才方面就有非常獨到的心得。畢竟在新加坡,對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提高孩子們的全球勝任力從很早就開始了。
從幼兒園開始,新加坡就非常重視孩子的雙語教學。上小學之後,每個孩子都要修讀自己的母語,如華文、馬來文和淡米爾文。為鼓勵學生持續學習母語至他們可以達到的水平,學校會針對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如高級華文、高級馬來文以及高級淡米爾文課程。

這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另一種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自如行走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國際交往和文明對話,並且讓他們與區域和世界接軌,把握國際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契機。
新加坡還為此特意準備了9所華文特選學校,使學生精通英文和華文兩種語言和文化。在全球化環境中,他們可以掌握先機,獲得更多機會,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周受資曾就讀的華僑中學就是9所華文特選學校之一,這也是他能在國際上披荊斬棘的基礎,如果不能熟練的同時掌握英文和華文,可能他也不會出任小米公司國際部總裁,後面再加盟進入位元組跳動擔任CFO,同時兼任TikTok的執行長。
語言是應對現在和未來的技能,也是跨文化人才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技能。
新加坡非常鼓勵學生參加與國外大學之間的學生交流項目,或參加海外公司的實習活動。因為這能幫助學生面向世界,鍛鍊他們站在全球視野上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更好地為將來全球環境下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別設立了五所海外分校,分別位於美國矽谷、中國上海和印度班加羅爾等全球創業中心。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具備相關技能和能力,他們還會在海外實習的過程中,適應競爭激烈的環境,為融入國際社會、進入嚴峻的就業市場做好充分準備。

跨文化人才的重要性從此刻就已經開始顯現。畢竟,現在處在世界格局可能會發生重要變化的年代,而跨文化人才也將會成為社會上最稀缺的資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