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老師說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對天才的迷戀,對孩子的過分期待和過分培養卻一直在傷害著孩子們。對智力的過度開發會導致情緒能力的發育不全。
科學研究:童年的6到12歲,是腦緣系統發育的關鍵期,與人的情緒、運動、血壓、血糖相關的神經系統主要在這個期間發育。

如果這個期間 ,孩子承受的壓力太大,腦緣發育不充分,就會導致成年後情緒不穩定、敏感自卑、運動能力差、血壓血糖高等問題。
然而,目前國內的孩子們普遍壓力過大。慘烈的分數競爭,過量的作業,對行為習慣的苛刻要求,侮辱性命名等等,對孩子的腦緣系統的發育會造成嚴重的干擾。

在極端的情況下,腦緣系統的發育會被「提前」終止,直接啟動第三階段的皮質層發育,因為皮質層主導自控力和分析判斷力,它的成熟有助於提升個體的存活率。
對人類來說,繁衍是生理機制的最高原則,如果身體(潛意識)感覺到自己生存受到威脅,它就會選擇加速成熟,儘快繁衍後代。如果下一代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下成長,再去完成充分的發育,自己這一代就選擇「殘缺模式」度過一生了。這是一種生理機制,自動運行的。

學校教育的慘烈競爭和淘汰壓力,家長們的二度施壓,讓孩子感到恐懼,更是遠遠超過了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當孩子們總是被老師批評和威脅,說你成績不好就要淘汰你,你是差生,給全班丟臉了……父母也經常因為成績和作業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就會感覺到非常恐懼!
如果這些信號長期持續的存在,不斷地形成刺激,大腦就會作出誤判:情況已經非常危險,我的生存遭遇了威脅,必須放棄充分發育,提前成熟!於是大腦就會發出指令,停止腦緣系統發育,提前啟動大腦皮質層發育。於是孩子迅速變得「懂事」、「聽話」,「很乖」,心理上出現早熟的特點。這是以情感發育(腦緣系統發育)終止為代價的,它將給孩子成年後的心理健康埋下巨大的隱患。

我們對比中外的小學生,就會發現中國的小學生明顯要懂事、乖巧、聽話,課堂紀律好,數學等知識性的學習比較快等等。因為額前葉皮質的提前發育會帶動整個大腦皮層的發育,使得孩子在思維發育上提前進入青春期。
但家長切切不可沾沾自喜,中國孩子為此付出的巨大的代價,卻不為人所知。

到了青春期之後,特別大學階段,中國學生的這種腦緣神經發育不足的特點就開始暴露了。中國大學生在情緒穩定、獨立思考、專注力、自控能力、創造力、誠實勇敢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西方大學生。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麼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國外的小孩子一個個都傻乎乎的、無組織無紀律、一問三不知,似乎是一群弱智,就知道成天瞎玩。對比我們中國小學生的智商、情商似乎差了很遠,於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最好的,這一觀點傳播甚廣。
然而大家看不到,一旦青春期一過,國外的小孩子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各方面均達到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在情緒穩定和注意力集中方面。這時,他們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方面人才輩出,體育、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綿綿不絕湧現出傑出人才。即使普通人,他們在誠實、勇敢、自律、專注、友善、責任方面也遠超國人平均水平。
反倒是中國的大學生群體,這個階段出現了大幅度的自制力倒退,很多人的自制力退化到小學生水平。
這不是突然形成的,這正是童年時期的情緒發育缺失確實的結果。在他們還沒有長大的時候拔苗助長,遏制了孩子情緒認知上的充分成長,這就是不尊重成長科學規律的惡果。
孩子的發展必須尊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學規律,在童年階段應以安全感、被愛、被接納、被尊重等情感內容作為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件急不來的事情,不要炫耀我們的孩子早早會背乘法口訣,不要嘲笑老外計算只會用計算器,不要迷戀在知識的堆砌中無法自拔。學習能力和健康的情緒才是支持持續發展的最關鍵的東西。
新加坡在這方面做得如何呢?全球最大規模的教育排行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根據76個國家15歲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測驗成績綜合統計,新加坡脫穎而出,表現超越歐美國家。

不斷在前進中的新加坡,用最細緻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來對待著每一棵幼苗,培養他們成為健康、茁壯、自信的人!

新加坡,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歡迎來自全球的優質人才和小朋友。想來新加坡留學的您,快快行動起來吧,添加萬事通老師的微信sgtong9,讓一切變得簡單!

此文觀點來自網絡,轉發作為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