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多不舍,終有一天孩子都要離開父母,作為一名留學生的家長,孩子去讀書,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1孩子不在身邊,需要多多聯繫
這裡提醒新生媽媽,可以給孩子的手機開通國際漫遊,或者事先留下接機的學長的電話,這樣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孩子是否已平安抵達。這看似是小事,但這的確是孩子離開後最糾心的一件事。

2孩子剛到新加坡,還在習慣這個城市
這段時間孩子不一定會特別想家,相反,這時候是媽媽們最失落、最思念孩子的時間。媽媽們不要過多地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而要和孩子一起快樂,讓孩子知道只要他快樂媽媽就快樂。
3全英文的授課,語言不過關
新加坡全英文授課,有些中國孩子會感到措手不及,考試的成績可能會比想像的糟糕很多,因此孩子會十分失落,自信心也會受到強烈的打擊。
這時就是需要媽媽給孩子力量的時候了,幫助孩子分析失利的原因,多給予鼓勵,千萬不可責備和謾罵。孩子步入正軌之後,學習以及各種活動會非常繁忙,我建議家長不要每天給孩子打電話。

4生活方式改變,難免會抱怨
中國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吃最好的、住最好的。到了外面孩子難免會抱怨吃不好。
其實對於這一點媽媽們大可放心,不是吃不好,而是因為兩國的飲食習慣不同。
這時候媽媽千萬不要與孩子一同抱怨,而是要告訴他入鄉隨俗的道理,偶爾也可以去中國城牛車水開個小灶。
孩子在家都是住單獨的房間,學習生活無人干擾。現在可能是幾個人共住一間寢室,你的孩子習慣早睡,可是別的孩子習慣開夜車學習;你的孩子習慣靜靜地背書,別的孩子習慣大聲朗讀出來。
種種環境的改變會讓很多孩子不適應,這時候媽媽應該告訴孩子,如果無法改變別人的習慣,就要學會去適應環境。

5家長空巢危機,生活重心失去平衡
孩子外出求學,再也不用每天準點做好一日三餐等著他回來,也不用陪著他複習到深夜了。雖然生活上輕鬆了許多,但是總感覺不對勁,尤其是"空巢"媽媽會感覺精神上的支柱和寄託一下子被抽離,心裡空蕩蕩的。
這時候媽媽們應該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角色轉變,轉移自己的生活重心,比方說把重心適當轉移到自己或愛人身上,過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另外,自制力不強的孩子,家長需要給予特別多的關心與關注。
就是在國內靠著父母、老師的嚴管才學習的孩子。這種孩子一旦到了國外,離開了父母的管制就像脫韁的野馬,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孩子在國內一直靠著父母的重壓學習,到了國外,一切對於他都是那麼的新鮮好奇,抵制不住各種新鮮事物的誘惑,沉迷於電腦遊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做家長的沒有及時從各種途徑了解孩子的情況,以至於等接到學校的警告,甚至要被取消獎學金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還有一種就是性格內向的孩子,這種性格在國內可能不太明顯,但是到了國外那種教育環境下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新加坡的教學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學校里各種課外活動特別多,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是很難融入其中的。我總認為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性格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及時地幫助孩子,給他做心理疏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