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敏島位於島東北海岸,是新加坡第二大天然島,僅次於特勞島。該島的名稱可以從馬來語翻譯為「花崗岩島」,因為該島以其花崗岩採石場而聞名,直到1960年代和1970年代。

它是新加坡最後的傳統甘榜(村莊)之一,曾經是數百個家庭的住所,但如今居住的居民還不到50。但是,該島每年有300,000名人們好奇地想知道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該島的現代化之前,新加坡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烏敏島的歷史始於古樸的傳說。三頭頑強的動物(一頭大象,一隻青蛙和一頭豬)互相挑戰,看誰能最快到達柔佛州海岸。未能達到柔佛州的人都將變成石頭。

這三隻動物都與水流作鬥爭,最終被淹死。青蛙變成了塞拉貢島,是在實龍崗海港和赤爪哇濕地之間的一個小島,而大象和豬成為了兩個島,以前是由吉魯通河分隔開的,現在由烏魯邦島組成。

在官方歷史上,該島最早是由英國皇家海軍中尉兼測量師菲利普·傑克遜(Philip Jackson)在1828年的素描中記錄的,他實際上是幾年前制定的新加坡城市規劃的。

英國人依靠花崗岩採石場來供應新加坡的建築業。1850年,使用tongkangs(輕型船)運送600平方英尺的巨大花崗岩塊,這些花崗岩塊被用來在Pedra Branca島上建造燈塔,以標記新加坡海峽的東部入口。島上的花崗岩也被廣泛用於新加坡柔佛銅鑼的建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於1942年2月7日登陸烏敏島。他們利用這一陣地襲擊了樟宜要塞,但第二天,事實證明這只是一次干擾。那天晚上,日軍用一片黑暗掩蓋了柔佛海峽,並輕易地從該島的西側占領了新加坡。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