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皆知,魚尾獅已成為新加坡的形象標誌。

十多年前,我在新加坡魚尾獅前留過影;十多年後,故地重遊,再次與魚尾相逢,還意外地見到了魚尾獅家庭的全體成員:爸爸、媽媽和寶寶。

獅魚尾獅(Merlion)其實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動物,而是一種虛構的魚身獅頭的動物,1964年由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布侖納設計的。

魚尾獅獅頭的設計靈感是來源於《馬來紀年》的記載:公元14世紀時一位來自「三佛齊王國」名叫聖尼羅烏達瑪的王子,在前往馬六甲途中的海上航行遇到風暴,船漂流到這個島上。王子一登陸就看到一隻神奇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隻獅子。他於是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意即「獅子城」)。至於魚尾獅塑像的魚尾造型,浮泳於層層海浪間,既代表新加坡從漁港變成商港的特性,同時也象徵著當年飄洋過海,南來謀生求存的祖祖輩輩們。

1966年,新加坡旅遊局將魚尾獅註冊為商標,並於1971年委託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稱一座獅子頭、魚身、魚尾的雕塑。

林浪新與兩個孩子於1972年5月完成魚尾獅雕塑作品。

雕塑高8.6米,獅子頭頂部長2.3米、寬1.7米,重70噸。獅子口中噴出一股清水。魚尾獅像背面的一小塊場地有四塊石碑,碑文講述了魚尾獅象徵新加坡的故事。

大魚尾獅附近還建有一座小魚尾獅像,高2米、重3噸。該獅塑像也是林先生的作品。

獅身由混凝土製作,表面覆蓋上陶瓷鱗片,而眼睛則是紅色的小茶杯,嘴裡也噴著水。

(網絡資料)
大魚尾獅和小魚尾獅最初建立在離現址120米的安德遜橋旁邊的魚尾獅公園。

(網絡資料)
兩座雕像在1972年9月15日正式落戶,開幕儀式由前總理李光耀主持。為了紀念這項盛事,制定了一塊銅匾,銅匾上刻有獻詞:「魚尾獅是新加坡迎賓好客的象徵」。李光耀也希望魚尾獅能和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銅像一樣,成為聞名遐邇的標誌。 魚尾獅公園因此在世界城市著名地標中取得一席之地,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魚尾獅公園的設備經過歲月的洗禮,開始陳舊了,魚尾獅在1998年因抽水機故障而停止噴水,身上的小磚片也開始脫色、剝落。隨著濱海大橋的建成,魚尾獅原本一覽無遺的海景也被橋身擋住,遊人即使到魚尾獅公園近距離欣賞它,也只能看到它的背部。此外,魚尾獅公園面積狹小,不能停放車輛和旅遊巴士。公園內也沒有購物商店、飲食店以及其他休閒設施。

(網絡資料)
2002年9月15日,魚尾獅被移到附近浮爾頓一號大廈前面新建的魚尾獅公園。李光耀在主持新魚尾獅公園開幕儀式上說:魚尾獅的搬遷,「象徵了現代新加坡不斷跟隨時代變遷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新的魚尾獅公園面積0.25公頃,比舊公園擴大30多倍。

新魚尾獅公園建有一條露天看台,遊客可沿看台到魚尾獅正面拍照;

看台可承受300人,遊人站在看台上,從正或側面與魚尾獅合照,

就能以浮爾頓酒店、新加坡金沙娛樂城、海濱公園等市區金融中心建築物輪廓線為背景。

魚尾獅的新居以水為主題,配上燈光效果,營造出魚尾獅浮立在碧波之上的生動壯觀的視覺效果。

此外,看台也能變成可容納200名表演者的舞台,可舉辦各種藝術表演和娛樂活動。

不遠處還有浮動舞台,可以隨著潮汐變化而升降。四周空地也可供各種戶外表演所用。

連接魚尾獅和看台的階梯不僅可讓遊人靠近水邊,也可讓遊人以階梯席地而坐。觀眾坐在階梯上,就能背靠濱海灣,在星空下欣賞音樂會和精彩的表演。

公園內也備有購物商店、飲食店讓遊人歇腳。

白天,魚尾獅在極具現代特色的雄偉建築物烘托下,展現迷人的噴水英姿;

(網絡資料)
到了夜間,公園又能搖身一變,遠處船影朦朧,千萬盞燈火閃閃爍爍,一派海國風光;近處,則為鬧市中一處悠閒浪漫的寧靜公園。

新的魚尾獅公園是不收費的,國人與遊客可以來此自由自在欣賞魚尾獅的風采和附近的怡人景色。

美女們在此捎首弄姿,

(網絡資料)
這位遊客在用魚尾獅噴水洗頭,

(網絡資料)
這位遊客要喝魚尾獅的噴水,

這位遊客膽大包天,乾脆要將魚尾獅帶走。

魚尾獅前,大家好不快活,其樂融融。

當地的朋友告訴我們,新加坡有多座魚尾獅雕像。魚尾獅公園這座大雕像是媽媽,旁邊的小雕像是其寶寶。

魚尾獅媽媽生有二胎,老二最小,就住在花芭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