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政策大改革
政府採用新模式,取代小學現有的高才教育計劃
政府會繼續支持國人提升雙語能力,鼓勵從小使用華文華語
政府將調整政策,讓華文優秀的學生升中一時也能選修高華
教育部將逐步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包括增加師生雲端儲存空間等
降低政府資助學前教育中心收費,與小學學費加上課後託管費一致
政府採用新模式,取代小學現有的高才教育計劃
政府將採用新的模式,讓每所小學都具備能力,培養能力較強的學生。這個模式將取代目前推行小學高才教育計劃的形式

目前,被篩選進入高才教育計劃的小三生必須轉校,到九所開辦高才班課程的小學就讀。
黃總理說,在新模式下,政府將讓每所學校都具備能力,辨識能力較強的學生,讓更多學生受惠。
另外,一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能加深在某些科目的知識,發揮潛能。他們放學後可到附近的學校參加增廣課程,同其他學生一起學習和交流。

新模式在保留因材施教的基礎上,改變了單一的平均教學和測試方法,更好地幫助學生髮揮所長,也減輕他們所面對的競爭壓力。
比如,以前,平均教學法和平均能力測試法(學生面對的)學習壓力更大,你是樣樣都得通。現在,如果你在數學比較強的話,那你就著重數學 ,在科學比較強的話,就著重科學。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比較有益,壓力也減少;坦白講,沒有那麼多人都能樣樣通。
且學生無需擔心一考定終身,因為他們仍能在小三過後有機會參加這些特別課程。另外,通過在原有小學繼續高才教育,也能更好地照料到學生的身心發展。

目前每屆小三學生約有1%的學生被篩選進入九所小學提供的高才班。
不過所有小學已為在某些方面展現較強能力的學生提供額外課程,讓他們發揮潛能,每屆約有7%的學生參與這類課程。教育部長陳振聲說,在新模式下,約10%的學生將受惠,相等於每一屆的3萬多名學生中,大約3000多人能接受高才教育。
在新模式下,當局將取消小三高才教育課程測試的第二階段篩選,保留第一階段測試。教師之後可根據對學生各方面的觀察,在小四到小六期間挑選學生參與符合他們強項的課程。這些學生無需轉校,可在原有小學繼續高才教育。

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在以往的制度下,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特長,有些學生只有某些科目的能力較強,其他科目沒有那麼強,那他們就沒有機會加入高才班。但在新的制度下,如果學生在某方面有強項,他們可以接受個別科目的高才教育,這就有更多的包容性,讓更多學生受惠。目前的制度在三年級就需要篩選出高才生,不夠有些孩子不一定在這時候就展現能力,但新制度有更大的伸縮性,孩子的身心發展也更好,家長也不需要擔心三年級一考定終身。我們希望家長不要拔苗助長,每個孩子的能力都不一樣,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發揮潛能。
政府會繼續支持國人提升雙語能力,鼓勵從小使用華文華語
黃循財總理承諾,政府會繼續支持國人提升雙語能力,鼓勵國人從小使用華文華語。

黃總理以華語發表國慶群眾大會演講時表示,知道華社非常關心華語水平的問題。
總理分享自己學習華文華語的經歷時說,他和許多新加坡人一樣,在家裡主要講英語。他的父親在馬來西亞長大,母親是在新加坡的馬來甘榜長大,他們都不會講華語。因此,他在家裡也沒有講華語的機會。
總理說,自己是上學之後才開始學華文,學習華語需要更加努力。當時,有些同學甚至還取笑他,但沒想到的是,O水準成績放榜時,他的華文竟然考到 A1,連自己也感到很意外。

他坦言,當中沒什麼秘訣,而是靠死記硬背才拿到好成績。儘管這未必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但也為自己打下了基礎。
總理高中畢業後到美國讀書,沒有機會使用華語。從政後,因為需要和民眾用華語溝通,他當年下了苦功,現在能夠活學活用,華語也開始進步了。
他說,自己的經歷並不獨特。他在中國訪問時,遇到不少從傳統英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當中包括企業的管理人員、記者、外交官和專業人士。儘管他們平時很少講華語,但因為在學校打下了雙語基礎,當他們到中國工作後,很快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華語。
因此,總理指出,雙語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他希望年輕家長多在家裡使用華文華語,確保我們保持這個優勢。
政府將調整政策,讓華文優秀的學生升中一時也能選修高華
政府將調整政策,讓華文優秀的學生升上中一時,也能選修高級華文。
黃總理以華語發表國慶群眾大會演講時表示,目前許多非特選學校的三年級和四年級小學生,已經可以修讀高級華文。因此,修讀高華的小學生比例也增加了。

總理說,目前,如果學生們想在中學選修高華,小六會考總成績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一些學生整體成績沒達標準, 但他們的華文成績優異。因此總理認為,應該給他們機會發揮所長。
他表示,希望培養更多「精通華文的人才」,也就是說,我們不但有「精英」,還有「精華」。

他說,此外,那些選修高級馬來文和高級淡米爾文的學生也會受益。教育部接下來會宣布更多細節。
另一方面,總理表示,政府也會繼續支持華族文化中心、民間團體、宗鄉會館和商會、華文媒體等,積極推廣本地華族文化。他和團隊會繼續支持華社,關注華社的發展。
教育部將逐步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包括增加師生雲端儲存空間等
教育部將逐步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包括提升網絡覆蓋範圍、增加師生的雲端儲存空間、建設更多無障礙設施等。
教育部表示,改善學習空間和加強校內的科技技術能推動更多互動性教學,比如採用虛擬實景技術等。當局也會讓學校擁有更舒適和多用途的空間,比如可做多用途使用的茶水間、可讓教師進行討論和交流的空間、錄製線上教材的錄音室等。

明智中學的圖書館經翻新後,書架和座位的設計巧妙融合,從玻璃窗滲入的自然光線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圖書館也設有多功能空間,學生可以在這裡自習、閱讀和進行討論。除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外,教育部也將提升教師的工作空間和休息室等。

教育部也正探討減少依賴人力的運作模式,比如通過中央廚房為學校準備和派發餐食。另外,當局也會探討在一些學校建設可和其他學校共用的表演藝術空間、攀岩設施等。
另外,當局會繼續同體育理事會合作,設計和開放更多學校體育設施,並在周末開放讓公眾使用。
降低政府資助學前教育中心收費,與小學學費加上課後託管費一致
政府將營造更親家庭的環境,持續為新加坡雙薪家庭及低收入家庭,提供負擔得起的學前教育,並開設更多學前教育中心。
黃循財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上說,政府將通過降低政府資助的學前教育中心的收費,讓全日制託兒所的收費和小學開銷相近。

黃總理說,目前的小學教育和課後學生託管費用每月約300元。他向雙薪家庭承諾,政府資助的學前教育中心全日託管服務費用,也將維持在這個水平。
低收入家庭也將獲得補貼。總理公署部長、教育部兼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博士之前在3月4日國會辯論時曾宣布,所有月入3000元及以下的家庭,每月支付的學前教育開銷可低至三元。
來源:8世界、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