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僑中學母語雙周的壓軸節目,由高中母語部主辦,中文學會創賢辯論社承辦的「德馨杯」華語辯論賽,於5月29日落下帷幕。
「德馨杯」辯論賽
在冠病疫情的籠罩下,全球教育界紛紛轉向線上教學。為了培養莘莘學子的批判思維,本屆比賽將決賽辯題定為「在線教育應該/不應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中國通識課程和語文特選課程(簡稱語特)派出的六支隊伍,經過兩周的唇槍舌戰,最終由中國通識一隊力克群雄,奪下冠軍,語特一隊則屈居亞軍。
疫情迫使課堂從實體轉移到雲端,網上教學超越現實阻隔,讓居家學習成為新常態。網課的背後確實面對不少挑戰,如何揚長避短,讓學生從在線教育得到更多成長和收穫,成為辯論的焦點。
雙方論點
正方開篇立論:「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在線教育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靈活運用線上豐富的資源,自由探索學習方向,展開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應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反方見招拆招:「教育即教書育人,注重言傳身教。線下教育老師除了傳授知識,還以實際行動傳授正確的價值觀,潛移默化讓學生學會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線上教育的重點是傳輸知識,線下教育的重點還有智慧的啟迪,而這正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

雙方短兵相接,據理力爭,整場辯論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本地知名辯論教練萬華明認為,辯題言之有物,適合深度思考,辯手都可以藉此認識身邊的世界,反思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有意義話題。
參賽者之一的杜凌宇(18歲)說,辯題發人深省,讓他學會換位思考,獲益良多。線上教學一方面有利於克服時空界限,整合優質資源,但也受終端設備和環境影響較大,如何加強線上教學互動,提升學習效果,引人思考。
賽程賽況
為了配合防疫措施,今年德馨杯隔著電腦螢幕進行。從線下過渡到線上,對主辦方而言是不小的挑戰。這也促使學生團結合作,靈活應變。
創賢辯論社上下分工合作,積極溝通,使賽程日臻完善,確保萬無一失。參賽隊伍同樣全力以赴,忘我投入。一次次忙到深夜的網絡討論,一場場馬不停蹄的模擬比賽,在激烈爭辯中碰撞出真知灼見的思想火花。
德馨杯到處是奮力拚搏的小插曲,充滿令人感動的細節。中國通識一隊在初賽中出師不利,認真檢討後成功逆襲,在複賽中重整旗鼓,一路殺到決賽,與初賽對手語特一隊一決高下,最終獲勝。賽況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正是所有人的努力,才讓本次辯論賽成為大家收穫滿滿的珍貴回憶。
全場最佳辯論員林蘊漪(17歲,語特一隊)受訪時道:「備賽期間,每天都忙碌並充實著,頭腦風暴的同時也收穫真摯的友誼。比賽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對辯論的熱愛永不停歇。」

新加坡華僑中學
新加坡華僑中學(Hwa Chong Institution,簡稱「華中」)是一所新加坡6年制的自主中學,設有4年制初中部和2年制高中部,為12歲到18歲的學生提供教育。雖然教學已更改為英語,但依然保持了比較濃厚的華文背景。
華中的前身為兩所獨立行政的附屬院校 - 1919年創辦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The Chinese High School)和1974年創辦的華中初級學院(Hwa Chong Junior College),於2005年正式合併為新加坡華僑中學,提供六年制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直通車課程。
合併後,新加坡華僑中學的中學部遵循南洋華僑中學的傳統,只招收男學生;其高中部則遵循華中初級學院的傳統,兼收男女學生,並同時接納南洋女中六年制直通車課程的中四畢業生。
華中初級學院為新加坡第二間初級學院。在1970年,時任教育部長的王邦文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董事會討論建立10所初級學院,以取代中學的兩年大學預科班。
2009年起,華中畢業生(新加坡新加坡人)可以憑華中文憑,直接報讀北大、清華和復旦的本科,成績優異者可獲得這三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