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因擔心遊客太多旅行質量不高,外加自己需要值班,所以哪都沒去。正好擠出空閒時間整理手機和相機里沉睡已久的旅行照片,配上些自己的記憶碎片,就成了遊記。遊記、日記、甚至朋友圈幾句話的記錄都是很有必要的,多年之後,這些記錄會成為我們懷舊的素材,也是我們生活過的證據。第一篇:新加坡。
選擇去新加坡的理由:旅行之看,大致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對來說,我更偏向人文景觀,去看一個地方的人和人的行為、街道布局、建築風格、文化習俗、去領悟不同地域的組織體系、歷史淵源、去體會不同制度帶來的不同人文與不同的文明發展程度。 新加坡是華人主體組成的已開發國家,一黨執政且高度法治化。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多元文化匯聚,彈丸之地、資源稀缺、卻可以爆發出高效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我最喜歡的城市香港有頗多相似之處(同為亞洲四小龍)。所以想深處其中感受一下。

飛機馬上要著陸時,從窗戶望下去,可以非常直觀的感受到「世界航運中心」的名不虛傳,海面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全是各種貨輪,非常壯觀。新加坡港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之一,以到港船舶總噸位來看,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還未下飛機,那成群的貨輪已經昭示了這個國家的經濟之本,這註定是一個散發著海洋氣質的國家。


花包山上遠望,是新加坡的工業生產區。據導遊介紹,為了保護市區內的環境,新加坡政府一般會將重工業以及可能污染環境的化工產業規劃在海邊的人造島嶼,或者其它遠離人群的地方。


而從山上遠眺另一側,前景的植被隱喻著花園城市的空氣指數,遠處的確看不到工業區的蹤跡,一山兩側的遠景,住宅區與工業區涇渭分明。
下山近距離的去驗證一下。我仔細觀察了道路的路面、綠化及衛生情況,至少所到之處的路面的確沒見到垃圾、菸頭、口香糖、動物糞便等。立體垂直的綠化,喬木、灌木、草坪相映成趣。對街道和建築的總體印象是比較乾淨。以下是用手機隨手拍的幾張。






新加坡兩個綽號。「花園城市」鑑定完畢,看獅子還得去魚尾獅公園,這也是到新加坡必打卡之地。背靠新加坡金融中心,感受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金錢跳躍的節奏,對面是著名的金沙三棟大樓。







(遠處的綠色穹頂是新加坡高等法院,因為是跟團,所以沒辦法近距離瞻仰)
牛車水一帶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古時候,全市所需用水都得用牛車自市郊載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轉往市內各地,故名牛車水。這個區域除了中國元素,還有印度教廟宇以及伊斯蘭教堂多元文化匯聚。






跟團游最精彩的卻是「脫團時間」,晚上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和倔姍以及德州老鄉一行四人來市區找海南雞飯,長途步行正好可以觀察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晚上遇到很多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夜跑者,也目睹了排隊上公交車的打工人,在一個不起眼的餐廳吃上了心心念的「海南雞飯」。之後打了一輛TAXi,克萊斯勒的車子,司機是華人後裔,會說兩句中文,他是中國人下南洋幾世之後的縮影。

住處附近私人遊艇密布,遠處的高樓燈火通明。駐足回想:導遊多次提到新加坡淡水等自然資源匱乏,面積小寸土寸金,它是如何發展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呢?我想:雖然經濟體系中的農業和工業相對缺少,但新加坡有輻射全世界的港口、信息和金融。人流、物流、信息流帶動現金流活躍了整個經濟運行,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高,所以不需要自己發展太多的農業和工業,只需利用貨幣的交換價值,就能換來周邊農業或工業國家為他們本國人民提供的各種產品。


最後點評: 新加坡,感覺像是在一個巨型植物園裡建造的城市,健全的制度不適合土豪和投機分子生長,依法治國的典範,精細的分工和精英主導下的社會系統高效運轉。信息化水平較高,福利制度齊全,自來水隨便喝,各種族相處和諧,社會治安良好,公共空間井然有序,公民平均素質較高,語言溝通比香港方便。只是地處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缺少了春夏秋冬的豐富感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