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各國中,新加坡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一個。不僅是因為它地處馬六甲海峽南入口這種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對於中國人而言,新加坡還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因為它是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的華人為主的國家。
為什麼同為華人為主的國家,在中國努力構建東亞新秩序的過程中,新加坡好像不僅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親近,甚至讓人覺得不願配合,我們就在這裡進行一下淺顯地分析。
1965年,李光耀總理痛哭流涕的走出馬來西亞會議大樓的情景,是留在新加坡人腦海中最深的建國記憶。這同時也意味著,新加坡正式被趕出了馬來西亞聯邦,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建國時歡天喜地的態度截然不同,這種帶有濃厚悲情色彩的建國史,也是當時新加坡窘迫處境的真實寫照。

由於自身生存資源的限制,再加上面臨華人受到嚴重排擠的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新加坡不得不尋找一位救世主——美國。

對於當時的新加坡而言,得到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支持,不僅可以使鄰近的馬來西亞,印尼這兩個國家不敢輕舉妄動,並且美國與新加坡地理位置相隔萬里,也不能夠對於新加坡的領土主權有任何的覬覦之舉。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之後,新加坡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地緣優勢,在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推動下,迅速發展成了東南亞最富裕的國家。
21世紀,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國際地位的逐漸提升,按照常理,新加坡也許應該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甚至由於共同的華人基因,決定了它與中國的關係更加的親近。但事實卻是,雖然新加坡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日間緊密,但是政治上卻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當然,這一切自有原因。
首先,新美關係不會允許中新走近。中美博弈日趨激烈,新加坡一旦流露出對華好感,勢必會引發美國的疑慮和排斥,對於依然處於被美國保護的新加坡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適當推遠和中國的關係,有利於降低美國的疑慮,符合新加坡的現實利益。

2017年3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英國廣播電台BBC的專訪。下面是兩人對話節選翻譯。
BBC記者:您之前支持海牙國際法庭對於中菲南海島嶼爭端的仲裁判決,是不是因為這個而惹怒了中國?中國對於你的聲明感到非常憤怒,感覺你背叛了和中國的友誼。
李:我被誤解了。我沒有說支持法庭的判決,我說的原話是,該仲裁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判決(A strong statement)。這和所謂的「支持判決」是完全不一樣的。
BBC記者:2015年,你們新加坡和美國(歐巴馬政府)的軍事合作關係進一步加深,簽訂了一項更為具體的國防合作條約。在我看來,這是不是代表你們親美疏中?
李:我們(新加坡)和美國的軍事合作有很長的歷史,超過了30年。我們從美國購買了不少軍火。我們的空軍在美國接受訓練。當美國的航空母艦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時,他們可以在新加坡靠港。我們覺得這是正確的決定,因為美國的存在對於本區域(指東南亞)的安全能夠起到正面作用,能夠讓本區域更加穩定,讓各個國家和平發展。所以我們覺得我們的做法是正確的。

BBC記者:但是現在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後,強調「美國第一」,奉行保護主義,中美關係可能會變得更加緊張。在這種局勢變化下,新加坡的處境是不是更加困難了?
李:如果中美關係變得更加緊張,那麼新加坡的處境會更加艱難。因為新加坡會被迫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要麼和中國做朋友,要麼和美國做朋友。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
就像李顯龍總理在BBC訪談中說的,如果新加坡一定要在中美之間選邊,那麼這將是一件非常頭痛的麻煩事。
是否講原則,如何講原則,到最後還是要看實力,新加坡所擁有的話語權實在有限,在大國的博弈之間,新加坡想要獨善其身非常不容易。
作為中國以外唯一的華人為主的獨立國家,中國與新加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利益衝突和糾紛,同時兩國的雙邊貿易以及直接投資量都很大。如果向上追溯三代,新加坡的華人幾乎都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在現在每年也有不少中國人移居新加坡。這些都是維繫中新友好關係的重要因素。

國際環境最好是一個大家都「講理」的文明場所,有什麼糾紛和爭端都能通過協商解決,再也沒有戰爭和傷害。
(文:左左。感謝網友投稿,此文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 END —

Posted in: 新加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