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總想方設法排除一切干擾,讓其順利成長。殊不知家長的這種行為反而是最大的「干擾」,孩子缺少甚至沒有應激和磨難,適應力從何而來?至於新加坡是如何改變這種教育的,非常值得借鑑:

長期以來家長們普遍深信,兒童年齡小心理承受力差,因而只能接受良好的環境,誤以為「挫折」只能使孩子痛苦、緊張,故而把挫折看成是百害而無一利必須給予杜絕的東西。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兒童。
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歷有利於培養現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於發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故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練意志、提高適應力和競爭力的有利武器。

要正確實施挫折教育
言傳身教
生活現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父母應有選擇地將自己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為兒童正確對待各種挫折和不如意樹立榜樣。父母對生活的熱愛、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是兒童面對挫折的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創設挫折情境
過於優越的環境會使孩子形成依賴而自尊心又很強的畸形狀態。這樣的孩子缺乏頑強的進取精神,經不起挫折。故而成人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挫折情境,讓孩子獲得適應能力。如:對孩子不包辦一切,不有求必應;讓孩子參加各種勞動;在生活中減少享受,刻意鍛鍊吃苦精神;在小朋友遊戲中讓他體驗到失敗和不如意等。
讓孩子明白「天外天、人上人」的道理;經常把孩子放在強手雲集的大環境中(如參加各種競賽等)去鍛鍊。這樣既可克服驕傲心理,催其奮進,又讓其在早期體驗挫折,增強心理免疫力。
創設挫折情境要把握好挫折的質與量,使之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增強其韌性,同時又不能超過每個兒童的心理承受限度。

切實提高各方面能力
兒童抗挫折的能力是和知識、經驗的增加及各種能力的提高成正比的,所以,成人應有意識地拓展此類知識,如逆境中成長的事例和經驗,切實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
培養良好的性格
對現實的態度、學習生活的目的性、自制力等是性格的重要內涵。成人應注意培養孩子面對現實、面對困難的正確態度,遇到困難應正確分析原因,迎著困難上,而不是退縮逃避。
告訴孩子世上沒有什麼事情能把人難倒的,有了困難也應鼓勵孩子獨自去解決。培養孩子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遇事不能患得患失,而應達觀開朗,並且幫助孩子用合理的方法疏泄消極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