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煌(左起)、楊雁雁和陳泓宇小時候原來都是搗蛋鬼。(取自藝人IG、檔案照)
(新加坡訊)10月第一個星期五是新加坡兒童節,楊雁雁、李國煌和陳泓宇分享小時候在戶外找樂子的童年趣事。已為人父母的他們不約而同感嘆,現在孩子們「機不離手」,過的是數碼童年。
李國煌笑說,以前壞蛋被罵被打,現在「要管教孩子沒收他們的手機就可以了」。他認為,這一代孩子的童年「數碼化」無可厚非,不過會控制他們上網的時間,也會儘量讓三個孩子接觸大自然。
陳泓宇異口同聲說,學校假期會帶兩個女兒「回馬來西亞感受鄉下,玩泥土、捉魚,喂蚊子」,讓孩子「數碼排毒」。
楊雁雁則自認與現在依賴電子產品的小朋友半斤八兩。她說:「我們小時候也有Game Boy遊戲機,玩起來什麼都忘記了,只想一直破闖關。不過,我是個野孩子,經常到處跑。」
數碼時代之前,這三名家長的童年多精彩,他們玩得多瘋?

李國煌兒時和哥哥合照(左圖),他說自己是個好動的孩子。(李國煌提供)
李國煌學校家裡兩邊受罰
即將拍攝《錢不夠用3》的李國煌能言善道,小學三年級為了能贏取鉛筆盒,在校慶兼兒童節慶典上,自告奮勇參加講故事比賽,說了一個拾金不昧的故事。不料,那一屆的獎品只有餅乾,讓他白費功夫。
小時候調皮的李國煌,肆無忌憚地捉弄同學。他說:「有一次我偷偷帶那種刀片能伸縮的玩具刀到學校玩,假裝刺同學的背後,被老師發現後挨打。手掌紅紅回到家,怕被父母發現就插在口袋裡,結果還是被發現,又再被罰一次。」
問他,兒時是吃藤條多,還是吃糖果多?幽默機智的他秒回:「肯定是吃藤條比吃粿條多!」
54歲的李國煌「伸縮性超強」,自稱心智年齡會跟著環境改變,「跟小孩子在一起就是十多歲,跟老人家就是50多歲」。他說:「跟Z世代溝通,聽不懂他們的用語就問,不怕丟臉才不會被淘汰。像我女兒跟我說slay,就包含光宗耀祖的意思,我就學著用,以他們說話的方式拉近彼此距離。我的孩子會說:哇,爸爸會用slay。」
李國煌早前在972台慶上表演翻跟斗,贏得孩子讚嘆。他搞笑說:「我以前的課外活動是競技俱樂部,很多美女穿短短所以我就參加咯!」

楊雁雁笑說自己小時候就一臉調皮的樣子。(楊雁雁提供)
楊雁雁兩個童年「紀念品」
楊雁雁的童年,充滿在鄰里遊樂場和游泳池玩樂的快樂時光。
她說:「我阿姨在新加坡,所以每一個假期我都在這裡度過。以前常去在班丹花園(裕廊一帶)的游泳池,現在已關閉。還會去有沙地的鄰里遊樂場盪鞦韆,我記得有石灰岩制的滑梯,坐上屁股有冰冰的感覺。還有小時候吃的零食,薄薄的彩色大圓餅,現在覺得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
兒時活潑好動,加上母親生意忙放任女兒隨心所欲,讓楊雁雁能盡情玩樂。不過,她闖的禍也不少。童年給她留下兩個「紀念品」,一個是左手肘縫了三針留下的傷疤,那是她在家裡的大魚缸里玩水時不慎割傷,皮開肉綻還見骨。「(意外發生時)我一直哭,他們(父母)一邊罵一邊送我去醫院。」
另一個則是右額頭上被電視砸傷的疤痕。她說:「我是電視兒童,以前四四方方厚厚的電視擺在高處,我爬高想轉台,結果把電視拉下砸傷頭還流血。」
有了女兒以後,楊雁雁一再提醒自己要做個鎮定的媽媽,因為「先穩住自己,女兒才不會怕」。她希望成為女兒的最強後盾和啦啦隊。「現在的小孩課業很繁重,我會問她:累嗎?要不要有一天什麼都不做,出去走走,吃吃喝喝。不要太有目的性地做一些東西。」
46歲的楊雁雁雖然笑說「自己不當兒童很久了」,但認為有玩心,對周遭一切保持好奇心和新鮮感是守護童心的關鍵。

陳泓宇說媽媽疼愛他所以不常被打。(陳泓宇提供)
陳泓宇難忘豬寮烤魚
「男生本來就是小孩,沒辦法長大,哈哈。」 44歲的陳泓宇笑稱自己長不大,但和老婆育有兩個女兒,也知道「男人必須扛起養家照顧家庭的責任」。
陳泓宇目前拍攝長壽劇《只此一家》,劇中飾演反派。問起他的童年,他娓娓道來,媽媽疼愛他,所以不常「吃藤鞭」。反而因為家裡開雜貨店,很多糖果零食他都任拿任吃,是個肥肥胖胖的小孩。
讀書不在行,玩耍卻一級棒。他說:「我在甘榜長大,童年很單純。小學學校讀書的孩子不多,我不會讀書,喜歡跟朋友去玩,比如跑進橡膠園(就地找樂子)。朋友家有豬寮,旁邊有一條河,豬的大便都掃入河裡,那裡有很多魚蝦。有一次下傾盆大雨,我們去捉魚捉蝦,就直接用豬油烤來吃。」
陳泓宇也主動說起兒時好玩受傷的事。「當時我家後面在建一個大會堂,工地沒什麼安全措施,我到處跑,結果踩到地上的鐵釘,更穿破右腳板,我痛到沒感覺。不久前我才跟女兒講起這件事,她問我真的嗎?」
成長的環境和時代不同,他說不能和女兒比較童年時光;老婆比較嚴厲,他就扮演寵女老爸。吃糖果沒問題,「不過我跟她們說,不可以吃太多,否則會變笨,要吃多點菜才會變聰明。」
圖、文: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