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體育城最終篇:屬於體育人的天堂!

2018年12月20日   •   3萬次閱讀

「我覺得應該每周都要約上三五個好友來體育城學習、逛街、看球,還可以嘗試室內攀岩、健身、玩水上活動,每一次都能找到新鮮的玩意。這簡直就是每一個體育愛好者的dream place!」

不知不覺,新加坡體育城「遊記」已經接近尾聲,Vincy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此前,我們跟著她一起看了約70個足球場大小的體育城全貌、也對體育博物館有了大致了解。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介紹新加坡體育城的購物中心和體育館。

第四站:加龍威商場

營業時間:10:00—22:00

加龍威商場門口↑

在加龍威商場,運動用品專賣店、運動娛樂場所、潮流服裝店、餐館、咖啡廳、生活超市一應俱全,還有室內攀岩中心(適合成人及5歲或以上兒童)、戶外水上遊樂場、日式溫泉水療中心等特色場所,這是一個獨特的帶有濃厚體育氛圍的購物中心。

室內攀岩中心↑

這裡的運動用品專賣店有10多家,你可以買到各種專業的運動裝備以及運動器材(包含戶外運動用品、智能可穿戴裝備、運動眼鏡、各類運動服裝等)。

在美食廣場上,有近30家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印度、泰國、法國等地的餐館與咖啡廳,還有大量的當地美食。

娛樂休閒場所,可以玩手游、桌球↑

此外,商場內有一家名叫Rendezvous CWAL的商店,專門售賣電動踏板車、滑板、電動獨輪車等工具,店裡也提供租借服務,你可以提前在網上預定,價格約100rmb/小時,騎著它,你就可以在體育城穿梭自如啦~

對隊長來說,最最最最興奮的就是來到了新加坡首屈一指、擁有最多數量球衣以及球鞋的足球商店——WESTON CORP。在這裡,全世界各國聯賽、俱樂部、國家隊的球衣幾乎都有,還有兒童、嬰兒球衣,一些足球藏品等等。

正門區域↑

各俱樂部專區↑

因為店裡大部分都是男生,所以當我一個女生穿著巴薩球衣在裡面晃悠的時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很快,店員小哥哥就過來問我需要找點什麼,我為了緩解尷尬,就問了一句:「Can I take photo here?」他非常爽快大方地說了句「Sure!」,然後和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這裡的布局就走了,我才可以肆無忌憚地在那拍拍拍。

我在店內看到的唯一一個有單獨專區的俱樂部就是——曼聯↑

估計老闆是曼聯球迷吧:)

臭美一張↑

臨走前,我在門口拍了幾張照,然後回看照片的時候,發現另一個店員小哥哥在對著我的鏡頭比「耶」,每一張都在

,太好笑了。這一天下來,真的是遇到了很多好玩的事情,認識到了不少有趣的朋友。

很開心給我比

店員小哥↑

第五站:新加坡室內體育館

從商場其中一個門口出來,對面就是新加坡室內體育館。這個體育館建於1989年,隨著體育城的建立這裡也進行了翻新,其外形為錐形,內部為無柱結構。

因此場館內舞台的布置可以靈活多變,可容納的觀眾人數也隨之變化,最多能夠容納12000人。

自建起,體育館舉辦過各類體育賽事,如美國職業摔跤、亞洲青年運動會開幕式;曾迎來了無數大牌明星,如張學友、周杰倫、林俊傑、五月天、Big bang、Super Junior、EXO、Taylor Swift、Lady Gaga等曾在這裡舉辦演唱會;以及上演馬戲、魔術、音樂劇與戲劇等其他表演。

目前,體育館與國家體育場分工合作,根據體育賽事、演藝活動以及其他表演的規模及需求,分別承接活動。

遊玩感受

我之所以特別喜歡新加坡體育城,是因為它讓我看到了體育的另一面,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地方,我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遊客,只是來參觀一個地方,可能是因為我喜歡體育,所以我能和這個地方傳達出的理念產生共鳴,我能感受到這裡所營造的濃厚的體育氛圍、所提倡的一種休閒、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近兩年,「體育+」這個概念很火,剛好最近在做的一個項目就是以「體育+」為主題對體育跨界融合進行探討,所以最近也學了不少行業知識。

「體育+」,是一個橫向的跨界融合和縱向打通產業鏈的一種加法。體育里有它自身的產業鏈,圍繞著體育上下游去布局,這個產業鏈其實是很長的,在做體育的同時,還能夠讓關聯產業做增值,就是跨界去讓關聯產業做增值。(來自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副主任何文義的解讀)

可以說,新加坡體育城集合了「體育+商業」、「體育+娛樂」、「體育+歷史」、「體育+教育」等多個產業的融合。國內的一些體育中心,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周邊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這和早期建設時的規劃有很大的關係。

即使後期建設了配套的室內籃球館、羽毛球館、游泳館,但這些都是收費場所,沒有供群眾使用的免費運動、娛樂場所。

在新加坡體育城,像羽毛球館、游泳館這些專業的運動場館同樣也要收費,但它有免費的戶外籃球場、沙灘排球場、巨型西洋棋場、兒童遊樂場、圖書館、博物館、商場等,這就給群眾提供了很多選擇,除了體育,還可以讀書、逛街。

目前,國內各地紛紛開展體育旅遊產業,打造體育小鎮,雖然體育小鎮和體育中心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及運作模式,但從一個體育愛好者的角度出發,我覺得,無論是建設體育小鎮還是體育中心,最需要考慮到的就是「人」,古話說得好,「以人為本」。

在前期規劃、設計上,要充分了解到體育愛好者以及普通群眾(對體育不太感興趣的人)的需求。體育愛好者對體育小鎮的接受度會比普通群眾高,二者的需求自然是不完全一樣的。

因此前者會是帶動體育小鎮消費的主要群體,那麼該如何做到吸引其他普通群眾前往體育小鎮?如何兼顧二者的需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命題

突然想起高中背政治時最順口的那一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上就是新加坡體育城帶給我的最大感受和啟發。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的厚愛,先拜拜了!再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