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說
原來新加坡有這麼多可愛的瀕危動物!
每年的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設立這一天的初衷是希望號召世人關注瀕危物種。

保護動物不分國界。由於人類的破壞,與棲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在工業社會以前,鳥類平均每300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每8000年滅絕一種。

但是自從工業社會以來,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出自然滅絕率的1000倍。

沒錯,1000倍。把通心粉們嚇了一跳!
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動物,1/9的鳥類,1/5的爬行動物,1/4兩棲動物,1/3魚類,都瀕臨滅絕。

所以保護動物刻不容緩,全世界都在號召保護動物。動物保護的核心內容是禁止虐待、殘害、獵殺和捕食任何野生動物。

咱們來說說新加坡本地瀕危生物就有10種之多。

1 淡水螃蟹
保育情況:極度瀕危
淡水螃蟹這種比拇指還小、不起眼的新加坡蟹是新加坡特有的生物,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它們對山澗小溪的棲息環境情有獨鍾。

保育工作:公園局的淡水螃蟹工作小組,致力於溪蟹的保育研究工作,至今已成功人工繁衍超過150隻幼蟹,並逐漸放回大自然。
2 新加坡姜
保育情況:極度瀕危
新加坡姜是近來在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和武知嗎自然保護區發現的植物。

保育工作:當局密切觀察在野生環境中生長的新加坡姜,也繼續努力培植它們,以便重新引入本地自然保護區和新加坡植物園。

3 滑貓江獺
保育情況:極度瀕危
滑貓江獺外貌似普通水獺而較大,體重可達15kg。鼻墊上緣被毛為波浪狀凹凸,四肢趾爪的大小亦介於普通水獺和小爪水獺之間。分布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保育工作:公園局和水獺工作小組對滑毛江獺的保育工作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當局與本地社區一期監測滑毛江獺數量和遷徙情況。
4 印尼葉猴
保育情況:極度瀕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2008年靈長類紅色名錄——極危(CR)。
印尼葉猴全身的毛呈黑色,只在前胸有一道清晰的白色條紋,故得其名(banded)。它身長可達59厘米,加上尾巴長度有84厘米。

保育工作:為了改善印尼葉猴的生存環境,公園局和印尼葉猴工作小組一期進行全國保育戰略和行動計劃,包括棲息地的保護和改善。
5 玳瑁龜
保育情況:極度瀕危
玳瑁龜因其美麗的背甲背人們所熟知,不同於其他海龜,它的鱗甲是像瓦片一樣堆疊起來,也同樣因此而遭受滅頂之災。

保育工作:海龜工作小組訓練了一批義工在沙灘巡邏,尋找海龜築巢的跡象,以及觀察和保護龜巢。
6 白點雄樹蛙
保育情況:易危
通常在森林裡能聽到這種樹棲小青蛙的聲音,卻很少能見到!這種蛙體長75-90mm,眼睛虹彩呈深紅色。身上具有鑲黑邊的白點,只在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和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出現。

保育工作:在新加坡,作為物種恢復工作的一部分,公園局目前正在進行保育生態環境和物種遷移研究。
7 馬來亞穿山甲
保育情況:極度瀕危
馬來西亞穿山甲是穿山甲科的成員,拉丁語的意思是「鱗狀食蟻獸」。這個名字是由於穿山甲物種的奇怪外觀而得到的。除了尾巴上有一處白色鱗片外,全身都是深褐色鱗片。舌長爪利,但無牙齒,耳朵很小,四肢短粗,前肢比後肢長,眼很小。

保育工作:新加坡穿山甲工作小組制定了具有提高保護穿山甲意識的城市規劃政策。
8 黃冠鵯
保育情況:瀕危
黃冠鵯是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的鳥類。主要分布在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及新加坡的鵯屬。它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低地的潮濕森林、紅樹林、潮濕叢林、農地、種植林及花園,但卻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保育工作:新加坡是這些瀕危鳥類的棲息地,黃冠鵯所在的自然保護區目前受到特別保護。
9 杯狀大海綿
保育情況:不明
是一種海綿動物,它們於1822年首次被發現,因為長得體型巨大,它們通常作為兒童的浴盆被人們廣泛使用。然而,由於這種用法很快導致其被過度捕撈,最後一次有人看到它是在1908年,許多人認為杯狀大海綿已經絕跡。直到今年早些時候,它們又重新出現。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

10 小丑蝴蝶
保育情況:瀕危
這種喜歡遮陰的叢林蝴蝶雖然美麗,但是非常罕見,它的生存取決於有沒有合適的宿主植物。在新加坡西部的一個森林地區發現一小群小丑蝴蝶。

保育工作:公園局和「蝴蝶圈」興趣小組正在推展前敵保育繁殖和重新引進工作。
呼籲全球採取緊急行動刻不容緩,保護和恢復全球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

幾個世紀以來,大自然一直在默默地維持和支持我們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直到今天依舊如此。我們卻繼續把自然提供的服務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遏制資源迅速流失。我們要意識到只有在自然繁盛、物種豐富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