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直高度關注學生課外活動,並將課外活動納入綜合評分,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

在新加坡聖希爾達中學,自2014年起採納新戶外教育方針,把戶外教育融入中一至中三學生的體育課時間,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
聖希爾達中學生學習野外求生技能
在過去的四年多里,聖希爾達中學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僅通過運動鍛鍊體能,也有機會學習各種野外求生技能。
原來,學校自2014年起採納新戶外教育方針,把戶外教育融入中一至中三學生的體育課時間,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

中一普通(工藝)源流的學生過去幾個月,就五次在上體育課時學習戶外生火和烹煮食品,如義大利面、斑蘭椰糖(ondeh ondeh)等。
除了學習在戶外生火、烹煮和確保食品衛生等,學生也從中學會分工合作,並培養起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
參與戶外烹煮課的中一生諾阿斯金便表示,沒想到自己煮出來的食物比想像中好吃。更重要的是,她學會了和其他同學更好地溝通,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陳俊傑(13歲)說:「戶外烹煮的挑戰在於缺乏器材,例如要用石蠟生火和控制火候並不容易,得經過好幾次練習才能找到竅門。」

校方透露,每年有約1200名學生從戶外教育課程中受益。每個年級所學習的技能不同,例如中二生學紮營,中三生則學習使用指南針找方向等。
從露營體悟人生
城市青年在烏敏島上背著沉重行囊行山,划著獨木舟橫跨10多公里河流,間中還可能穿越泥濘沼澤。
黃垌盛:「露營還是蠻辛苦的,睡覺時間也不多,不過他們可以借著野外露營經驗,從新的視角看待人生。」(受訪者提供)

黃垌盛(27歲)是新加坡外展訓練中心的指導員,這份工作對他而言不僅是帶著學生露營那麼簡單,通過種種挑戰體力、應變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活動,他希望學生們能體悟人生意義,找到自我。
他說:「在野外露營時,學生的背包里裝著帳篷、碗碟和食水等。大家的背包都很重,有些人走到一半會喊累。如果他們要放棄,我會告訴他們山上就只有這條路,你放棄了就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那你是要繼續走還是留在這裡?」
去年剛入行的他,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學生從最初的不想來,到最終的不想走。「露營還是蠻辛苦的,睡覺時間也不多,不過他們可以借著野外露營經驗,從新的視角看待人生。」

15歲那年,黃垌盛到烏敏島參加外展訓練營,當時的指導員讓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回憶,那時候他們劃獨木舟劃得太慢,碰上退潮時間,有一段路得拉著獨木舟穿過泥濘河床。
「那時我們都很沮喪,指導員突然把爛泥抹在臉上,把我們逗笑了,我們還互相丟爛泥。那一次,我學到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終點。」

熱愛戶外活動的他,大學時按照家人的建議修讀電子工程文憑。畢業後,他深知自己對當工程師毫無興趣,毅然選擇成為指導員。他笑說:「我的父母要我念工程系是希望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初期並不了解我帶著一群人去露營,會有什麼前途。」
父母后來看到黃垌盛認真地工作,逐漸改變他們對何謂事業的傳統觀念,並且認同只要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能成就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