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武吉知馬高速公路(BKE)附近,有報道稱已經滅絕的水鹿重新出現,而一群鸚鵡在蔡厝港的一棵樹上築巢,監視蜥蜴的交配行為,以及利用農民工遺留的容器作為水坑的場景...
這些故事通過一幅幅膠片作品被永久地記錄下來,並在威尼斯新加坡館的「藝術奧林匹克」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
在世界的藝術舞台上,新加坡的聲音越來越響亮,在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上,新加坡藝術家羅伯特·趙(Robert Zhao)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生態學探索,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城市與自然緊密交織的故事。

圖源:臉書
一、羅伯特·趙的生態學探索
羅伯特·趙在新加坡研究次生林超過八年,用膠片捕捉了許多逝去的故事(如文章開頭),他的作品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新加坡館展出,吸引了全球藝術愛好者的目光。這個展覽每屆都會吸引約50萬名觀眾,並將於4月20日正式向國際公眾開放。
趙的個展「看見森林」不僅拓寬了「無處不在的外國人」這一主題,還試圖沿著生態學的脈絡進行探索。他與新加坡藝術博物館(SAM)策展人Haeju Kim合作的展覽主要位於一個由有色窗戶和不透明隔板組成的黑暗空間中。

羅伯特·趙(Robert Zhao)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的裝置作品《垃圾層》(Trash Stratum),圖源:ST
展覽由三件作品組成:一個雙通道、46分鐘的視頻裝置,講述了10個關於新加坡城市如何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故事;嵌入屏風和發現的玻璃物體的格子結構;以及一隻魚鴞的數字印刷品。這是新加坡的一種貓頭鷹,它通過在下水道中以鲶魚為食,而不是在通常的原始環境中生存,從而找到了一種生存方式。
二、次生林的奇妙世界
趙的作品聚焦於新加坡的次生林,這些森林在原始森林被移除後出現,通常包含人類活動的殘餘物。在這些被遺忘的空間裡,自然和文明相互碰撞、交織,形成了獨特的生態平衡。
現年41歲的趙表示,他對人與自然互動的痴迷是顯而易見的。他說:「次生林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它是本地物種和引進物種的混合體。因為它們是無人照料的空間,所以任何可以茁壯成長的東西都可以生存。他們自己取得了平衡。他們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平衡自己。」

羅伯特·趙(Robert Zhao)的《貓頭鷹、旅行者和水泥排水管》(The Owl, The Travellers And The Cement Drain)在新加坡館展出,圖源:ST
新加坡的次生林是在移除早期的原始森林後形成的,這些次生林通常包含人類活動的殘餘物,占據了趙發現特別肥沃的閾限空間。通過趙的鏡頭,我們看到了野豬用垃圾袋築巢、鸚鵡在樹上棲息、蜥蜴在農民工留下的容器中飲水。這些畫面生動地展示了次生林的奇妙世界,以及生物如何在人類留下的痕跡中尋找生存之道。
趙說:「大多數時候,這些空間都很無聊,如果我走進森林一個星期,我可能什麼也看不到,但在這樣的時候,這是非常自然和有益的。」
趙的五歲兒子諾亞(Noah)也參與了該項目,他查看了趙在現場周圍安裝的攝像頭的實時畫面,並提醒他發生異常情況,以便趙可以趕到現場,該地點靠近他們位於武吉班讓的26層房屋委員會公寓,俯瞰BKE。
當被問及八年的時間是否足以讓他繼續前進時,趙說:「我想走開,但我不能,這是一種痴迷或成癮。即便如此,我也不得不將原版電影刪減一半,我無法控制森林拋出的故事。」
三、新加坡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強大存在
新加坡在威尼斯的展館占地250平方米,是該國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的重要窗口。新加坡政府於2015年簽署了一項為期20年的租約,確保了這個展館的長期存在。在過去,藝術家如Zai Kuning、Song-Ming Ang和Shubigi Rao等都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過他們的作品。

圖源:臉書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的參與堪稱史上最強。除了羅伯特·趙的個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的八件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被納入第60屆國際藝術展的主要展覽,該展覽在雙年展的另一個主要場地賈爾迪尼(Giardini)舉行。
這是新加坡首次將其收藏的作品帶入這個享有盛譽的展覽場地,其中包括南洋藝術家Georgette Chen、Lim Mu Hue和Chua Mia Tee的肖像作品,以及印度尼西亞的Affandi和越南的Le Pho的重要作品。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高級策展人兼策展和收藏總監堀川麗莎表示:「通過這些肖像畫,我們可以看到東南亞藝術家走向現代主義的不同路徑。」她還強調,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展示了一種不同的東南亞藝術史視角,即不是簡單地將該地區的藝術家納入全球經典,而是改變和擴展這個概念。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唐偉文正在威尼斯為新加坡館的揭幕儀式做準備,他強調政府致力於為藝術家提供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作品的機會,這表明新加坡政府對於推廣本地藝術和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給予了高度重視。
四、新加坡政府承諾盡一切努力支持藝術

圖源:臉書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唐偉文正在威尼斯為新加坡館揭幕儀式做準備,他表示政府致力於為藝術家提供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作品的機會,這是新加坡第11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對於推廣本地藝術和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給予了高度重視。
他承諾:「政府將繼續盡一切努力支持藝術家。我們將繼續通過國際夥伴關係、諒解備忘錄、駐留和其他方式促進新加坡藝術家與世界之間的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