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菜系都有傳統與新派之分,但潮州菜除了有所謂的創新潮菜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流派,就是從海外以香港新加坡為代表傳入的潮菜。

國內流行的潮州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外潮菜的反哺滋養,這是一個學術界有共識的話題,潮菜泰斗鍾成泉鍾叔曾撰文說正是改革開放使得那些海外潮菜把一些烹飪精華重新帶回了美學斷層的國內。
這當中除了有一水之隔的香港潮菜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南洋潮菜,這就是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潮州菜,潮州人海外移民很多,在南洋當地有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他們無意中也傳承和創造了一些潮菜的美學精華,比如說林衛輝兄就一直推崇最好吃的溏心干鮑其實就在新加坡。

很榮幸受邀來參加廣州太古匯御寶閣的午宴,說起御寶軒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家從新加坡開來廣州的粵菜館,沒多久就在米其林上榮耀摘星星,而御寶閣則是御寶軒的前身,一家在新加坡已經摘得米其林一星的潮州菜館,這次廣州太古匯御寶閣的開業也標緻著御寶閣正式進入了內地市場。

當許多人還把潮州菜當做粵菜的一個分支的時候,其實潮菜已經形成了自己枝繁葉茂的體系,相比較香港潮菜和潮汕地區的潮菜,新加坡的「新」派潮菜又有何不同呢?應該說基本盤大家都有相同的韻味,滷鵝和凍蟹都是必不可少的潮汕元素,但在一些海味的烹制上面就有了些許的差異。比如說鰻魚的烹飪,潮汕當地也有用咸酸菜來烹飪的技法,但御寶閣的這道梅子蒸白鰻很巧妙地利用了梅子酸和辛辣調料來調和鰻魚的肥膩,以酸止膩與以酸增鮮,這有潮菜的思維,但又增加了一些南洋香料氣息來拓展味覺路徑。

魚鰾肉碎燜大芥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油爆的鱔肚燜大芥菜在一些潮州土菜館裡也算常見,但加入辛香料一起烹飪,口感辛香也是增鮮不少。
長期以來我們總把潮菜看成粵菜的一個小分支,然而潮菜不僅是粵菜和閩菜的優勢雜交,而且形成了自己體系完備的多元發展,從這些年創新的研發速度和傳播的媒體影響力來說,可能反倒是粵菜的主流了呢!



御寶閣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來裝修,看得出來這也是御寶軒在上海拿了米其林兩星,在廣州摘了一顆星之後,海外潮菜也開始野心勃勃反哺內地,剛剛開業的這家御寶閣明年會不會也再創輝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