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出門不愛做攻略的「漫遊星人」,我很少會在出發前做萬全的旅行指南,頂多差一下當地有什麼特色的景點和美食,有個粗略的了解。直到抵達目的地後,再根據自己和崽的狀態來決定去哪裡。
頭天晚上回到酒店,拿到了機場送來的嬰兒推車,我在馬蜂窩上搜了幾個既不會太遠也不會長時間在室外暴走的景點,就安心地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拉開酒店窗簾,外面已是艷陽高照。收拾妥當後,我們去樓下「七仔」解決了早餐。這裡不得不誇讚一下新加坡的「七仔」,食品種類非常豐富啊,而且味道很不錯!在「七仔」里我才知道,原來新加坡晚上十點半以後是不允許售賣酒精的。
第一站,聖安德烈教堂
新加坡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在新加坡歷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據說早在1823年,新加坡第一位總督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就已經選定了現址作為建設教堂的保留地。1834年,作為新加坡聖公會的第一間教堂,聖安德烈座堂舉行奠基禮,1837年落成並開始使用。

美麗聖潔的聖安德烈教堂
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新加坡政府大廈附近,哥德式的尖頂直插藍天,潔白美麗的外牆是它最獨特迷人的地方。
據說,當時建造教堂的人先將貝殼磨成灰,加入蛋白和糖調成糊狀,再放入浸泡到柔軟的椰子殼,就製成了一種實用又美觀的石膏。塗抹這種石膏的建築表面既顯得潔白而有光澤。正是這種石膏的使用,使得聖安德烈教堂在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後仍然顯得光彩照人,如同一位聖潔的神的使者。
教堂內部呈高穹頂式,給人以高大、肅穆的感覺。兩側的大型落地窗都裝飾有精美的彩繪玻璃,在陽光的映照下美得讓人驚嘆。過道上鋪著深藍色的地毯,兩邊整齊地排列著深棕色木質桌椅,儘管陳舊,卻十分整潔。桌肚裡放滿了各種文字的《聖經》和讚美詩,地上還有一個個供人跪拜的小墊子,上面裝飾著不同的宗教圖案。
如果不急著趕路,不如在長椅上坐下來,閉上眼睛,靜靜感受一下片刻的平和與寧靜吧。

第二站,小印度
從聖安德烈教堂出來,我們決定去小印度看看。
小印度是新加坡的印度族群的聚集地,就仿佛是一個印度的縮影,所以被稱為是小印度。兩百年前,萊佛士爵士在新加坡登陸時,隨行的隊伍中有很多來自印度的助手和士兵,這些人就成了新加坡土地上的第一批印度移民。之後,隨著他們的定居和繁衍,更多的印度人來到此地,最終形成了一個頗具印度風情的街區。

Little India
一進入小印度,立刻就聞到了一股濃烈的辣椒混合著咖喱的味道。兩邊的商店裡陳列著各式銀器、銅器、花環、沙麗和珠寶,都帶有鮮明的印度色彩。行走其間的人也多以皮膚黝黑、高鼻深目的印度人。
如今,新加坡政府將這一片街區打造成了一個文化遺產景點——小印度歷史走道。在走道的起點,就是印族文化中心,裡面詳細介紹了印度人社群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不得不說,新加坡人在做博物館和展館方面真是非常有創意,一個僅僅兩百年不到的社區也能被他們做成一個如此豐富的展館。

印度文化中心
從印度文化中心出來後,我們沿著街道隨意走了幾圈。這一片街區匯聚了非常多的歷史景點(雖然無法和中國的悠久歷史相比),街道兩邊多為色彩斑斕的兩層小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十分明亮。一樓類似廣式騎樓,皆為商鋪,陳列著各類珠寶首飾,尤其是售賣黃金的店鋪特別多。
儘管這是一個印度人聚居的街區,但裡面也有一些與華人有關的故居、會館。而且,這裡也是一個多種宗教融合的街區,除了幾座高大的印度廟,還分布有基督教堂、回教堂和佛教寺院。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在這裡相處得很是和諧。

第三站,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熱帶的太陽真是一點都不含糊,在街上走一會兒就已經大汗淋漓。從小印度到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短短一公里的路程,我們先是進了一家便利店買水吹吹空調,走了一段後又在一家商場裡避了半個小時,才終於走到博物館門口。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雖然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但卻有不少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是其中最古老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作為新加坡重要的文化和建築地標,國家博物館除了常設的歷史館展廳、生活館展廳,還會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特戰和各類活動、表演。
國家博物館一共三樓,需購票進入,門票15新幣/人。一樓是常設的新加坡歷史館,通過各類文物和史料,展示了新加坡的發展和變遷,從七百年前的獅子城、十九世紀的英國殖民地到二戰期間的昭南島,再到如今繁榮的花園城市新加坡。

二樓則是新加坡生活館,分為四個小展廳,「摩登都會」、「苦難昭南」、「成長歲月」和「摩登聲音」,每個展廳分別對應不同時期新加坡的生活面貌。
「摩登都會」主要介紹的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新加坡作為殖民城市東西薈萃的城市風貌,「苦難昭南」則反映的是日據時期百姓們的艱難生活,「成長歲月」重點展示的是五六十年代爭取自治獨立的新加坡,而「多元聲音」則介紹的是七八十年代蓬勃發展的新加坡本地文化。

生活館
除了這些展廳,二樓還有一個玻璃圓樓,裡面布置了一些裝置藝術,其中一件是由享譽國際的團體實驗室所設計的互動數碼裝置《森林的故事》。
不得不說,新加坡在博物館布展方面真是做得特別細緻全面,百年歷史都能辟出五個展館來。在玻璃圓樓中甚至有一個叫做《新加坡·老樹》的展廳,專門用來展示新加坡所有老樹的照片。
在一樓的第十展廳,還有一個《排練的藝術》展,用影像裝置記錄了不同族群的舞者在當地不同社區排練的過程。這個展廳里燈光比較昏暗,地上放了不少懶人沙發。我們進去了看了一會兒,才發現角落的沙發上有人在睡覺。
除了國家博物館,新加坡還有不少博物館值得一去,比如亞洲文明博物館、藝術科學博物館、玩具博物館、娘惹博物館等,只能留待下一次再去打卡了!
最後,推薦兩家我覺得非常好吃的坡島美食吧!
獅城美食推薦
新加坡的特色美食其實非常多,肉骨茶、海南雞飯、娘惹菜、叻沙等。由於我們早餐通常是在酒店樓下的便利店解決,午餐經常是逛到哪裡隨機在路邊找個店解決,所以只在新加坡吃了兩頓正經的飯。
第一頓,就是大名鼎鼎的松發肉骨茶。
肉骨茶雖然名為「茶」,實際上跟茶沒有半點關係,而是用各種中藥、香料加豬肉和豬排經長時間熬制所得的濃湯。松發肉骨茶可以說是新加坡本地的頭牌肉骨茶店了, 是米其林指南新加坡推薦的唯一潮州式肉骨茶,松發二字來自創始人楊應松先生的名字。
松發肉骨茶在新加坡有不少分店,我們去了克拉碼頭附近的那家。店鋪的照片是黑底白字,非常醒目。到達時店門口已經有人在排隊,年輕的服務生熱情而周到地拿著iPad為客人提前點餐。
很快,店內有了空位,我們將嬰兒推車放在門外,服務生拿來了餐椅。進入店內發現,生意真是火爆!幾乎沒有空位,有的客人甚至需要拼桌,四面牆上的裝飾具有濃郁的南洋風情,牆上貼有松發的歷史海報,還有各類頗具年代感的物件擺設。服務生靈活而忙碌地在桌椅和客人之間來回穿梭。

松發肉骨茶
吃肉骨茶,一定要配上一碟油條,將油條浸入熱湯中,香脆的油條吸飽濃濃的湯汁後,味道會更加飽滿。聞著這濃郁勾魂的香味兒,已經來不及拍照了,趕緊夾起一塊骨頭啃下,看似不起眼的排骨其實已經骨肉分離,各類香料混合著肉香充滿了口腔,真是太滿足了!
除了肉骨茶,松發的滷味和骨湯麵線也是一大特色。鹵大腸咸香不膩,嫩滑入味;骨湯麵線是以豬骨熬製作為湯底,再加上細細的麵條。第一口就已經把我們征服了,之後又加單了一份!
最後,別忘了點一杯店家自製的清涼消暑薏米水,湯足飯飽,再去克拉碼頭轉一圈,真是美滋滋!
第二頓,就是位於克拉碼頭的小紅樓。
小紅樓是一家開了四十多年的老牌海鮮餐廳,被當地人評為「吃辣椒螃蟹最好餐館之一」。雖然它的名字有點low,但味道確實很贊,當然價格也是不菲,應該是我今年吃的最貴的一餐飯了!

小紅樓
我們點的是斯里蘭卡大螃蟹和波士頓龍蝦,不止蝦蟹新鮮,連外殼上的醬料都非常好吃。兩個人直接上手,風捲殘雲一般幹掉了這一桌,本來已經打算放棄炒飯了,吃了一口,怎麼這麼好吃?結果就是都光碟了,撐得走不動路~
這家小紅樓位於克拉碼頭,遊客比較多,所以去的話一定要提前訂位或者早點去,不然可能會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