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一直被稱為全球頂尖亞洲第一的教育,很多國內的家長都慕名而來,剛開始只是把自家的娃兒送來讀大學,貼一個海龜標籤...
現在,陪讀媽媽們已經成為新加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從小學、從幼兒園...(早教好像沒那麼誇張吧...)已經開始在新加坡紮根...

新加坡真的和國內的教育相反,不那麼重視成績嗎?
或者說考試成績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別忘了新加坡一直培養一種所謂的不服輸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同樣體現在考第幾名上...
考試成績在新加坡究竟占了多大的分量!
近日,新加坡一名人分享過去不理想的小六會考成績,指成績不決定人生...
起因是,馬上小六會考,家長義工組織「We Are Parents」在社交網絡平台Instagram推行「Life Beyond Grades」運動,邀請名人發布圖文,拿著寫下他們當年小六會考成績的牌子,並分享自己的故事,證明分數不決定一切。
展開剩餘%
曾取得百萬票房佳績的新加坡電影導演陳子謙在貼文中提到,念小學時老師告訴過他,若學習不好,就不會有任何作為,追求藝術是沒有未來的,除非他以後想要當油漆工,粉刷組屋的牆壁。
但陳子謙始終堅信,學習並不局限於課堂內,而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這並不意味學習不重要,你需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付出全部心血,並相信未來會有成果。」

結果直接引發了輿論的兩極分化...

引起兩極分化反應也很簡單,有人認為這能鼓勵孩子...
也有人擔心這可能誤導孩子,讓他們覺得不盡力考試也無妨...
對此,都有哪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論呢?
「我育有兩名3歲和5歲的兒子,長子好玩,擔心他上小學後能否應付。但我要讓孩子有個美好的童年,所以不會逼迫他們上補習班。隨著經濟轉型,相信在未來,學業成績不會再是就業的唯一標準,適應能力和性格也非常重要。」
「新加坡學生課業壓力大,家長也受影響,或因怕輸心態而過於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組織希望通過這項運動,提醒家長不要因此忽略關心和陪伴孩子。」
「我們知道有些網民指這項活動或傳達錯誤信息,但我們並不是指學業不重要,而是要強調學業不只是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我自小學四年級開始,數學就不及格,但這並不決定我的一生,我仍能夠追尋自己的夢想。」

還要看下反方的意見——
認為,考試期間發出這樣的訊息,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需要盡力應考,而取得反效果。
「若孩子知道有類似活動,可能會拿來當藉口,不做作業,上課不認真,到時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較年幼的孩子,還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
「新加坡的教育也講究分數,沒有分數同樣上不了名校,過不了各種水準的考試,對以後孩子的發展肯定會有一些影響。」
「新加坡生活壓力這麼大,沒有好的成績,以後好的崗位肯定都被外國人搶占了。」

對此小夥伴們怎麼看呢?
難道吧考試成績廢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