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仍然是是熱門
移民國家之一
而且深受中國移民的喜愛

根據一項報告
這裡是中國移民中
第五大熱門移民目的地
— 中國人移民 —
熱門國家和地區
01/美國
02/英國
03/加拿大
04/澳大利亞
05/新加坡

新加坡,在安全,護照融通度
經濟發展指數
投資和金融潛力上
可謂是屢獲殊榮
無論是尋求小確幸生活的你我
還是高凈值人士
這裡都是絕佳的目的地
但是,眾所周知
小島綠卡很傲嬌,不容易拿到
移民新加坡有點難?
這不,有位椰友講述了親身感受

他曾經想像的生活
並不是現在這樣的...

他決定開始新的人生

移民新加坡,很難嗎?
移民新加坡
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是否真的有點難?
看看這些數據感受下
移民新加坡
移民新加坡,最多的新移民原籍馬來西亞,是原籍中國新移民的兩倍多。這件事兒上,中國人是華人但卻不算有天賦屬性。
而且,新加坡外籍移民年齡的中位數,竟然高達39.4歲。

曾有一個論壇做了調查,移民新加坡需要多少年?平均至少也要5年以上。

移民新加坡需要花多少錢?我們曾粗略得計算過,一個留學生4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就要20萬新幣。
投資移民GIP的門檻也不低,是250萬新幣,還不能用來投資房產,這幾年申請也變難了。

看完了數據
再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 壹 / 等待時間太長
「等待時間有些太長了,我身邊同事朋友,等到『夫妻反目』,等到『家庭破碎』的也不是沒有。
有個同事一心拿身份,為了業績拚命的努力,一年也不回家幾次。最後升職加薪了,也離婚了。為了事業,為了綠卡,忽略了家庭,和時間賽跑卻輸給了堅持。

還有同事異地戀,沒有身份沒有房子的死循環,人家女方家裡給下了最後通牒,最後還是還是拖黃了。
你覺得時間過的很快,等待的人卻不覺得。

/ 貳 / 申請太難了...
「我自己倒沒覺得有多難,雖然真的越來越難了,這幾年EP沒有漲薪水,只漲了年齡,覺得連renew都成問題,更別說是申請綠卡。
每年回國探親,或者和許久不見的老友相聚,都會順勢給我一個關心三連:
『還沒拿到綠卡呢?』
『都多少年了?』
『什麼時候能拿到啊?』
再看到國內的哥們,都成家立業——生三胎了;一起出國,去別的國家的同學,也都拿到身份了。
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是真的挺難的了。。。

/ 叄 / 門檻太高了...
「移民之前別的都不怕,就怕離家遠,不在父母身邊;
什麼都不怕,就怕一個消息,就是事關永別。。。
你問我怎麼不把老人接過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新加坡親屬移民不友好,尤其是對於老人。
LTVP申請有隱形的門檻,讓父母來團聚很難,而且移民只能帶配偶和子女,是不能帶老人的。」

終
最近,新加坡移民政策
可以說是 有所放寬
去年獲批的綠卡人數
也到達了一個「小高峰」

*去年綠卡批准人數是3萬1849,九年來的新高
獲得永久居民的好消息
也是頻頻傳出

但是,移民新加坡這幾個字
也勢必要承載著
數年的堅持和努力
很多人在這時
對於目標和追求
發生了些許的改變。。。
生活在歐洲,是什麼體驗?
人,都喜歡自己
沒有的東西
選擇去別的國家
大家也都是想要追求那些
新加坡沒有的東西
......
地廣人稀,身份融通全歐洲
在歐洲小國生活,你感到沉悶了,想要逃離現在的生活?
開車到其他歐洲國家,感受北歐冰雪風情,感受東歐異國風情,說走就走。

!

新加坡護照是地表最強護照,全球數一數二,說的是融通性。
但是,歐洲護照的好處說的是自由通行,歐洲目前擁有27個歐盟成員國,26個申根國,只要擁有一個國家的身份就可以自由在其他成員國定居和工作。
擁有歐洲身份就更牛了,取得了一個歐盟,或申根國家的身份,就等於拿到了幾乎整個歐洲的通行證。

房產尚未飽和,值得投資
歐洲很多國家,不像是美加澳,這些移民大國,房產投資沒有被大肆宣傳,開發沒有飽和,價格也不是天價。
如果不生活在歐洲這種大城市,花一樣的錢,比新加坡更容易住大房子,開好車,過上養一隻狗的生活。

子女教育,為下一代造福
移民,大多數人都是,為了下一代人。歐洲有著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
移民歐洲給子女帶來的,是坐擁32個歐盟經濟體國家的任何一個成員國上學的優越條件,學費只是外國學生的1/3。
未來,將擁有在整個歐盟,和歐洲經濟區的自由發展空間。

生活 VS 生存,我選擇生活
「我想去歐洲,有山河湖海自然風光,水果蔬菜選擇更多,農產品更豐富,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孩子也不用服兵役。

歐洲生孩子,養孩子,養老各個國家都有相應的福利,開公司也能免稅。更有多個國家,被稱為全球低稅天堂。

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移民歐洲國家
簡單快捷
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聽起來感覺有點魔幻?
確實,說起移民
很多熱門移民國家,比如
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紐西蘭
新加坡
對華人門檻越來越高
辦理時間長、通過率降低

讓很多人開始選擇
一些歐美小國的移民項目
這就是傳說中的——「小國護照」
小國護照大受歡迎

持這些小國的護照
可以免簽進入新加坡
而且更利於全球配置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