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後,新加坡也跟許多國家一樣出現嬰兒潮,人口急速增長。當時新加坡政府採取了家庭計劃等控制生育的措施以減緩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近年來新加坡又與許多國家一樣面臨著少子化與老齡化的問題。新加坡政府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對應的移民政策,以吸引高科技和高資產的外來移民,應對高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新加坡移民局2019年公布的移民政策報告顯示,長期以來,新加坡每年都會批准大約3萬份永久居留權和2萬份入籍申請。新加坡公布的《2020人口簡報》顯示,2020年新加坡總人口為近569萬人,其中新加坡籍公民352萬,永久居民52萬,非居民人口165萬,分別占61.9%、9.1%和29%。

新加坡印度族群聚居地「小印度」,充滿濃郁的印度風情。
隨人口數量變化而隨時調整
多年來新加坡生育率一直在下降,2019年總和生育率只有1.14,比1980年的1.82低了不少,更遠低於自然人口更替2.1的水平。2019年,華人總和生育率和印度裔人口總和生育率都不到1,只有馬來裔的總和生育率為1.8。新加坡面臨著嚴重的人口更替危機,人口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十分突出,急迫需要引進海外新移民。新加坡政府曾在2013年1月發布一份人口白皮書,對未來20年的移民政策定調,但卻引來相當多的爭議。
白皮書預計,從2013年起,新加坡人口每年將增加近10萬。由於出生率年年下降,白皮書也建議每年增加3萬名永久居民以及2.5萬名新移民,以維持總體就業人口數量。預計至2030年人口將激增至約690萬人。
新加坡缺乏資源,連維持生命的水資源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而人口密度已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新加坡各項公共建設都是以600萬人為目標而設計的。但全國7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是否能承載這麼多人?多少的人口密度才是合理的發展需求?
大量移民遷入,事實上對新加坡社會造成的衝擊也不容小覷,一直有輿論認為移民造成本地失業、瓜分本地資源、影響生活品質、造成治安問題等。而且,永久居留權居民(PR)享受的權利和福利與公民相差不多,但公民需承擔的義務他們卻不一定承擔,這也造成本地人的不滿。
隨著不滿聲音日益加劇,新加坡政府陷入尷尬境地:既要保持開放吸納外來人才,又要使新加坡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利益被優先考量和保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重申政府「新加坡優先」的原則,並出面表態,保證政府會優先保障新加坡人的利益,大可不必擔憂外來人口搶占就業市場。隨後,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收緊來新加坡的工作簽證。
2013年2月,李顯龍在國會稱他本人預計2030年人口數量將會遠遠低於白皮書所預計的690萬。但他認為600萬的人口不足以抵消滑落的出生率。因為就業人口會下滑,政府稅收無法支持日益老齡化的人口所需的開支(例如醫療和救護等)。
新加坡最大的反對黨工人黨則不認同李顯龍的看法,許多新加坡人也紛紛反對白皮書。這也引發了新加坡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公開示威。
許多人認為,政府的人口與移民政策使得交通系統可靠度下滑,家園變得更擁擠,房屋價格會水漲船高,薪金也隨著下滑。大量湧入的新移民也加大了新加坡人就職時的競爭壓力。海外移民也會與新加坡人爭奪教育機會,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的擔憂。2015年新加坡大選時,人口白皮書成了熱門議題。
為安撫國民情緒,新加坡政府重新調整立場,不再像往日那樣鼓勵國民主動去接納新移民,轉而強調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的重要性。儘管新加坡並不會閉門謝客,也不會對外國移民人口有進一步的限制,但我們可以預見到新加坡移民局對海外移民的審批執行標準將會更加嚴格。
大力吸引國際化人才
從以前的小漁村發展至今天的全球樞紐,海外人才的加入一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儘管如此,在新加坡早期也曾經出現數次轉折點,迫使政府反思和重新定義移民政策。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新加坡放寬移民政策,大量吸收國外優秀人才,來自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和中國大陸的新移民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08~2019年新加坡經濟整體處於高速發展狀況。
2019年底新冠疫情發生後,各國紛紛關閉邊境,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新加坡經濟開始萎縮,並出現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高的失業率和裁員率。儘管新加坡有40%的人才需求來自外籍人士,但是新冠疫情加劇了本地人與外國人之間的緊張關係。2021年外籍人士就業率也出現最大降幅,面臨大量裁員。
抗疫期間,新加坡於2020年8月舉行大選,組成自1965年獨立以來的第14屆國會。受疫情影響,此次選舉引發了本地人強烈的不滿情緒,導致多年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得票率大跌。同時,對於李顯龍領導班子的不滿直接導致反對黨在國會中的影響力增強。大選後的一項相關調查顯示,最讓選民困擾的事情之一就是關於就業和工作保障。在生活重壓下,新加坡人變得只關心自己的生計以及政府是否真的能夠保護自己的利益。「政府該如何保護國民利益」引發了一場關於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就業之爭的尖銳討論。
在行業上會有挑選
目前,在新加坡表現最好且具有高度適應性的行業從業人員,獲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和新加坡國籍的可能性最大,這些行業包括精密工業、電子製造業、生物醫藥製造業、信息與通信技術業和金融業,這些都是新加坡重點發展的行業。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新加坡不願接納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以下名單中的行業同樣受新加坡政府青睞:消費者業務、創意產業、電子業、能源與化工業、供應鏈與物流業、醫療技術行業、自然資源行業、石油天然氣設備與服務行業、生物製藥行業、精密工業、專業服務和城市解決方案與可持續發展等。
自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新加坡經濟的成功和持續增長歸功於其開放政策。如今,新加坡已經深嵌於全球體系當中。連接東西方,建立獨立於地緣政治競爭的貿易協議,打造依靠國外市場以拉動國內發展的經濟模式,這些因素奠定了新加坡的區域和國際經濟地位。因此,新加坡不可能閉關鎖國,必須保持開放以待覆蘇和繼續發展。這就需要大力引進國外人才,為本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