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學教育制度
做好準備 迎接未來

小學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成長時期,新加坡教育部 (MOE)希望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學習信心與熱忱,小學的課程設置旨在提供廣泛的學習體驗,幫助孩子發掘他的才能與興趣。
每個孩子的學校教育
在新加坡,每個孩童都要接受小學六年強制性義務教育,以發掘他們的潛能並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穩固的基礎。
為了幫助孩子將來能在科技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環境中發揮才能,學校精心培養孩子具備21世紀技能,並培育他們成為:
• 充滿自信的人 ─ 明辨是非、適應力強、堅韌不拔、了解自我、處事果斷、具備獨立思考與批判的能力,並能與人有效溝通;
• 能自主學習的人 ─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問、反思、堅持不懈,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 積極做出貢獻的人 ─ 能夠在團隊中有高效率的工作表現,具有創新精神,能夠自動自發,既有冒險精神,也會審時度勢,并力求達到卓越水平;
• 心繫祖國的公民 ─ 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關注新加坡和世界的發展變化,並積極改善他人的生活。

培育新一代,面對未來
學生將能在學校學到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幫助他迎接21世紀的挑戰。
新加坡小學課程框架著眼於21世紀所需技能和學習成果,融入了每個孩子成長所必需具備的基本價值觀和技能。有關的框架包括:
• 核心價值觀(尊重、負責任、堅毅、誠信、關懷、和諧);
• 社交和情感技能(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關係管理、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 新興的21世紀技能 (批判與創意思維;溝通;協作和資訊科技能力;公民素養、全球意識和跨文化溝通技能)。
所有這些價值觀和技能,都是全方位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通過學術科目、品格與公民教育、深廣活動,以及隨機學習體驗為學生培養上述價值觀和技能。
學校也提供多元化的課程輔助活動,給學生創造另一個培養這些價值觀與掌握相關技能的平台,並同時發掘他們的興趣和才能。
學校還強化體育、美術和音樂教育,以推展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鍛鍊學生強健的體魄,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表達能力,塑造學生的個人、文化和社會認同感。

全方位學習課程:
小學課程設計旨在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包括:
- 培養健全價值觀
- 熱愛新加坡
- 培養語言和計算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的小學教育課程,重點有三:學術科目、知識技能和品格發展。
• 學術科目:包括語文、人文與藝術、數理等,這些精心設計的課程,讓孩子獲得良好的基礎訓練,以便為進入不同的學習領域做好充分準備。
• 知識技能:重點培養孩子的思維和溝通能力。學生能通過多個科目的學習,而且通常是通過專題作業的方式掌握知識技能。這將能讓學生運用習得的技能,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清晰展示所獲得的學習成果。
• 品格發展:通過日常互動和學校安排的各類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品格發展。這些學習體驗能為孩子樹立健全的價值觀並塑造良好品德。品格與公民教育以及課程輔助活動(CCA)可以為孩子提供許多學習機會,培養他們受用一生的品德、技能以及社會責任感。
學校實行的小學科目分班,將根據孩子的學習需要和能力,讓小五和小六的學生修讀基礎或普通水準的英語、母語、數學和科學等科目。此外,母語學習能力佳 並對母語感興趣學生也有機會選修高級母語課程。


掌握語言技能
小學教育的第一語文為英文。英文是國際商務、科學和科技所使用的通用語文。因此,紮實的英文基礎仍是孩子成長的必備技能。
學生還會學習自己的母語(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作為第二語言。雙語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掌握雙語將是學生的寶貴資產,他們將能運用雙語優勢,把握全球發展的機遇。
由於以英語作為主要家庭用語的小一新生不斷增加,學校將繼續改進母語科目的教學。為來自不同家庭語言背景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學校重視母語的實用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更為側重聽說技能的培養。
母語課程主要特點:

能照顧不同需求的學習環境
學習支援計劃
學校為進入小一的學生設立學習支援計劃,隨時為需要幫助的學生伸出援手。
英語學習支援計劃為識字技能較弱的學生提供額外支持。學生以小組形式每天上一節課,由經過專門培訓的教師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數學學習支援計劃為需要額外支援的學生提供協助,讓他們掌握基本的計算能力。學生在他們上正課或補課時,以小班形式接受特別培訓教師的教導。
資優學生教育計劃
高才教育計劃(GEP)是專門針對天資優異的學生推出的一項教育計劃。
學校會在小三時讓孩子參加遴選測試,測試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選出進入高才班(GEP)學習的學生。
小四至小六進入高才班的學生將被安排在特定小學就讀。高才教育所開辦的課程是在正規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授課的老師都是經由教育部高才教育處精心挑選和培訓的。
在上母語、體育、美術與音樂課,以及參與德育在於行動(VIA)的項目和課程輔助活動時,高才班的學生會有很多機會和同級非高才班學生一起學習和玩樂。
非高才班但在特定領域表現優異的學生,他們也有機會參加學校或教育部組織的校內外深廣活動,以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科目分班(小學)
小學科目分班制從小五開始,直至小六。
科目分班制度讓學生能根據本身的能力,靈活選修普通和基礎科目的組合。因此,他能夠進一步發揮個人擅長科目的潛能,並得以在需要幫助的科目中,逐步打好基礎。
科目分班規則:


通過遊戲學習
自2009年起,教育部積極採納小學教育檢討及執行委員會(PERI)的建議,針對小學逐步實施一系列強化政策,目的是讓孩子的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又富有意義,取得技能與品德教育的平衡發展。
更活潑生動的教學法
教師採用更具創意的教學法,讓課程內容活潑生動。例如,學生將通過調查任務和真實生活中的活動,學習數理概念;通過角色扮演和戲劇演出,掌握語言技能。
級任老師指導課
級任在塑造學生的品格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從2012年起,所有小學開始推行級任指導課的制度。
學校每周撥出一節課,讓師生進行更好的互動,老師也可以藉機教導學生各種社交和情感技能。
藝體陶冶計劃
為了鼓勵學生走出課室、主動學習,學校特別設計了藝體陶冶計劃,讓孩子有機會激發新的興趣,學習新技能,培養良好的品格。
學生將有機會在上課時間嘗試體育活動和接受戶外教育,以及學習表演和視覺藝術。
新加坡所有小學為小一和小二學生開設藝體陶冶計劃(PAL)課程。
課程輔助活動
課程輔助活動是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塑造個人品格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學校有一系列精彩有趣的課程輔助活動供學生選擇。其中包括:體育活動、制服團體、視覺和表演藝術、學會和社團等。這些活動使學生具有堅韌的個性、跨文化意識、信心 及創意。
全面評估,支持學習
學習成效的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全面評估注重技能的提升和價值觀的培養以及知識的獲取,這有助於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忱,進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實行全面評估後,學校不再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通過評估以獲取有效信息,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全面發展。
小一新生不需參加考試,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更加輕鬆地適應學校生活。
家長會定期收到更加有意義的反饋意見,了解孩子表現出色的領域,以及提供促進學習的方法。
單班制小學
大多數公立小學已在2016年轉為單班制。這意味著學校將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非學術活動,如領導能力的培養和品格發展。
實行單班制後,學校將不會全天上課,而是在規定的幾天抽出1-2個小時開展非學術活動。各所學校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安排這些活動。
為了推展這類非學術活動,學校都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並對設施和空間進行設計,包括戶外學習空間和增加藝術表演場地。

父母與學校緊密合作
撫養孩子長大是個充實又多姿多彩的旅程,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指南針。學校和家庭教育決定孩子是否得到健全的發展。如果學校和家庭能緊密配合,孩子獲益就更大。和學校緊密合作,家長就能更清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發展,在家裡給予孩子關愛和支持。
教育部鼓勵更多家長挺身而出,在學校展開的計劃和活動中,利用他們的專長做出貢獻。家庭與學校和社會的合作,可豐富孩子的學習體驗。
學生開始小一課程時,家長將獲得一本親子的活動冊子,這是讓父母支持孩子從學前教育轉換到小一教育的資源。這本冊子提供親子養育的方法,並提出建議,鼓勵家長在家裡與孩子對話。它也幫助學生鞏固在學校養成的良好價值觀與習慣。
資料來源:新加坡教育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