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藏在水中的美麗珊瑚礁
Keppel Bay的珊瑚?是說那邊叫珊瑚的高級公寓嗎。。。


當然不是,那裡可是有真的珊瑚礁。看到這個你是不是還以為置身在哪個東南亞海島?其實,美麗里的珊瑚礁就藏在Keppel Bay的水下。


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這些珊瑚礁?打造適合它們的生存環境,如果新加坡也能成為一個珊瑚島,這些美麗的海底生物就不再只是一個秘密的存在了~



2、彩虹樹
什麼彩虹蛋糕、彩虹雲彩的弱爆了好嗎?這裡有一棵彩虹樹,在加東花園,簡直美呆啦~

來自於巴布亞紐幾內亞,不僅能呈現出神奇的彩虹顏色,還能變色。扎心了,彩虹樹。



3、烏敏島上的小萌物
這個名叫鼠鹿的小動物,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不過據說在新加坡烏敏島的那些,是更珍貴的品種。

80年前就被認定是滅絕動物了... 鼠鹿:「我沒有滅絕啊,還萌萌噠生活在烏敏島上~」 下次有小夥伴登島的時候,記得留意這些可愛的小萌物。

馬來人稱鼠鹿(也稱鼷鹿)為Sang Kancil,是偶蹄類中最小的動物,大小似兔,生活在熱帶次生林、灌叢、草坡。鼠鹿在馬來寓言中,被視為聰明與勇敢的象徵,民間流傳不少童話故事,敘述鼠鹿如何聰明機智,讓大象、獅子、熊等投降誠服,殺死巨人。

4、隱秘山林的日本神社

說起麥里芝水庫,大家都很熟悉,這裡還能有什麼秘密麼?隱藏在森林的深處,遠離人群聚集的登山步道,竟然有一個日本神社的廢墟。



為何新加坡會有神橋?話說新加坡在日軍占領期間,日本軍方仿照日本的靖國神社,在武吉知馬山上的麥里芝蓄水池叢林中,建造了一座規模比靖國神社小的昭南神社。在日軍占領期間,學生、日本將領、英軍俘虜代表等,會在特別的日子聚在那裡悼念亡靈。這個神社,曾經無比的輝煌。

1973年日本在新加坡建了這個昭南神社,為了紀念在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戰爭中,死亡的日本士兵。據說當時還會強迫新加坡人也去祭拜,以示忠誠。

日本投降後,日軍自行放火將神社燒毀。在日本投降後,日軍趕在正式把新加坡交還給英國前,倉促地拆毀昭南神社;只因為日軍害怕前來接管新加坡的英軍,會以褻瀆神明的方式拆除神社。如今除了御手洗、一些日式石階走道和麥里芝蓄水池裡的一些石柱,昭南神社早已不留一牆一瓦,已經無跡可尋。
5、二戰時期的防空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新加坡興建了很多的防空洞。雖然大部分都拆除了,但是中峇魯還保留著一個,不過...已經變成了網傳的鬧鬼勝地了... 防空洞還保留著原來的面貌,看上去堅固無比,此處給新加坡改善信託局(建屋局的祖先)撒花鼓掌~

在戰爭時期,這些防空洞保護了很多居民,免受飛機投下的流彈的攻擊。

中峇魯防空壕在二戰結束後關閉,直到四年前為紀念二戰才重新開放。置身防空壕中,老居民姚志方憶起了二戰前夕躲避空襲的日子。

今年高齡84歲的退休公務員姚志方,自上世紀40年代起就住在中峇魯一帶,前後36年。對於這裡的一景一物,他自是再熟悉不過。不過,每次經過源全街(Guan Chuan Street)第78座房屋,他總會對底層的防空壕多看幾眼。

這名「老中峇魯」對防空壕這般「情有獨鍾」,當然有其特殊原因——70多年前,也就是日本入侵新加坡前夕,他與家人曾經躲進這個防空壕,逃避炸彈的襲擊。
日據前夕的空襲
他還記得,太平洋戰爭在1941年12月8日爆發,同一天,日軍也開始對新加坡展開空襲。那時,他與父母親一家原住在牛車水尼路。為安全起見,他們舉家隔天就撤遷到齊賢街(Chay Yan Street)外公的住家。這一帶房屋俗稱「五樓」,以磚堅牆固見稱,而且地下還有防空壕,是新加坡當時唯一建有防範空襲設施的住宅區。相對來說,這裡肯定安全得多。
當時,齊賢街的住家還住有姚志方的外公外婆、三個舅父與阿姨一家三口。他回憶說:「那一段日子的大白天,不時就會響起警報。一聽到這個呼呼的警報聲,我們就會衝下樓去,唯恐時間不及,大家都躲到樓梯角落,等到警報撤響,這才帶著僥倖心態,戰戰兢兢地回家。」

夜晚睡在防空壕
至於躲進防空壕,倒是夜晚的事。他猜想當時人們應是擔心夜晚電源斷絕,逃跑時難辨方向的緣故。那時一到夜晚,居民都三五成群地進入防空壕。他說,小孩子們還經常提早收拾被鋪席,先到防空壕「霸位」,好方便家人一起前來留宿。

不過,姚志方說,防空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擁擠,估計是它的面積相當龐大的緣故。根據藍圖,這個防空壕可容納1600人。另一個原因是這一帶樓房底層都有小型防空穴,所以不是所有居民都需要躲進防空壕尋求掩護。
在他的印象中,防空壕的設計還是不錯的,不僅有多個通口,方便大家緊急集合,而且裡面空氣還算流通,燈光充足,人們躲進其中,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恐懼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