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IE)的Jason Tan教授說,分流制將被逐步淘汰,新的科目分班制即將取代。但在教育系統中這些改變是需要權衡利弊的。
Jason Tan是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E)的教授。
」
教育部前不久宣布,將以學科為基礎的科目分班製取代原先的中學分流制,不出所料,這則消息引發了公眾的大量爭議。
對於這一舉措的利弊,人們表達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一些人歡迎廢除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教育體系,而另一些人則哀嘆失去原先熟悉的學習方式。

圖片:Today
1
滿足各種學習需求
所有的教育系統都面臨著需要滿足學生在學術和非學術領域對於學習需求的根本任務。
他們還必須面對一個現實: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興趣、天賦和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最好地組織學習計劃以提高效率。
2
分流學生
有些人說,讓每個學生都以一種固定的方式,以相同的進度,通過一組標準去學習,這樣做沒有什麼意義。
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能力的進度或難度來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這就是以學科為基礎、遠離學術流背後的基本理念。
這將解決不同學生的需求,否則其中一部分人將因為課程太容易而感到無所事事,另一部分人又會因為課程過難而無法吸收教授的內容。

圖片:Today
關於不同難度水平的問題,可以擴展到為不同的學生推薦不同的學習科目。這意味著有些科目被認為更適合某些學生群體。
例如,對於具有基本數學水平的學生,可能被認為是更適合研究高難度數學的能力較強的學生。
3
管理標籤
與此同時,也有人反對科目分班制。
有人認為,以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分類會產生一種標籤效應,這種效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儘管與新加坡以前採用的快捷流(Express)和(普通)分流制系統相比,這種標籤效應應該要小一些。
這種標籤反過來會導致對科目成績的不同期望,從而影響學生在各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的動力。

有些教育體系傾向於將差異化保持在最低限度。
例如,日本的教育體系認為,應儘量縮小學生之間的課程差異。一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可以將學生之間潛在的差異性最小化,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體系無法完全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4
更廣泛的背景
在新加坡,人們普遍相信精英教育的好處。精英教育的前提是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獲得平等的機會,從而在學校取得成功。
因此,令人擔憂的是,是否有證據表明將學生分配到快捷流或分流制度時,一定會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產生社會經濟影響。

圖片:Today
已經有證據表明,在更知名的學校和分流制中,來自經濟背景富足的學生比例過高;而在不那麼知名的學校和分流制中,情況正好相反。如果新的科目分班制能夠避免分流制在這方面的缺陷,那麼這種教育體系的轉變將獲得更大的可信度。
5
更多父母認為學術優於職業教育
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偏向學術而非職業教育的偏見,這影響了不同教育途徑的期望。
另一種偏見是針對不知名學校以及分流制度中的成績稍差的學生,因為他們的不足之處而認為他們更容易在課堂上行為不端。
在這種情況下,充滿抱負的父母會努力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夠接觸到他們認為更優秀的快捷流班級。
這些家長可能想要確保他們的孩子儘量減少與分流制度中一部分學生的社交互動,教育部一直在積極努力克服這些刻板印象。

家長們的這種焦慮催生了一個龐大的影子教育體系——私人輔導。這種焦慮也可能導致家長對來自更多不同分類的學生產生牴觸情緒。
十多年來,教育部一直在積極推動提高學校課堂的包容性,教師們需要繼續努力,讓學生和家長對此轉變態度。
6
強調學校之間的差異
新的科目分班制將如何與教育部目前的政策理想「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保持一致?家長、老師和學生將如何看待不同成就層次的學校?
那些專門提供G3級別課程的學校是否會繼續被視為比那些提供三個等級課程的學校「更好」?專門開設G1級課程的學校是否也更好呢?
首先,學校必須兼顧眾多相互競爭的政策目標。他們必須確保在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同時,認識到學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和成長。
要設計一套定期監測學生學習進度的系統,並據此採取行動,並非易事。

此外,學校必須在學生跨越班級和學科等級時幫助過渡。這種過渡不僅涉及對不同學科難度水平的調整,重要的是還有學生的心理情緒健康。
例如,一些升入更高級別的學生一開始可能會覺得自己的進度不如原來新班級中的同學,而且可能會擔心是否被後者接受。
如果新的科目分班制相比以往可以帶來更大的樂觀改變,那麼它的可信度將大大提高。
7
真正的考驗
如果新的科目分班制要顯著減少給學生貼標籤的不良後果,教師就必須反思自己對學生的發展和成就的看法。
同時教師必須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這些學生可能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接受不同的科目組合,教師需要確保所有學生都得到公平對待。
如前所述,一些家長可能會因過去的快捷流制度,而對新的科目分班制的班級包容性持懷疑態度。還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他們的孩子是否會成功過渡到更高級別的課程中。

對教育部改革成功的真正考驗,將是學校能否真正實現「學習的樂趣」和「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每所學校都可以提供適合的教育模式,定製教學和學習計劃,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提供靈活性,以適應學生的興趣或能力的變化。
學生還將在一個培育和包容的環境中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經濟背景的影響,並確保培養學生的自信善良,給予健康的成長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