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西歐八個城市的一般居民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歷年來下跌,加上面對民生問題,是促使部分城市出現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是唯一躋身前20亞洲城市
以這些城市為鑑,政府應注意一般居民在住屋、教育、醫療和交通等四大公共服務的負擔能力以及他們的實際工資增長,並應提升一般居民的購買力。
相對於這些城市一般居民的購買力下滑,我國一般居民的購買力越來越強,名列全球第16位,在亞洲更高居第一,也是唯一一個躋身前20大的亞洲城市。這得益於我國生活費不高,四大公共服務能讓一般居民負擔得起。

根據報告,從一般居民的角度來說,我國的購買力在全球105個城市排在16位,這是我國歷來的最佳排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博士,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達了以上看法。
陳企業同該研究所昨天在2019年世界銀行—亞洲競爭力研究所常年會議,發表了兩份報告。
第一份是對全球105個城市的外派人員和一般居民的生活費、工資和購買力所做的調查;另一份則是以西歐八個城市(倫敦、阿姆斯特丹、里斯本、布魯塞爾、雅典、都柏林、巴黎和羅馬)的一般居民購買力惡化為案例,所進行的研究。
根據報告,從一般居民的角度來說,我國的購買力在全球105個城市排在16位,這是我國歷來的最佳排名。生活費方面,我國排在第56位,比去年下降兩個位置,至於工資則排在全球第44位。
相比之下,香港一般居民的購買力在全球排在63位,工資位居57,都落後於我國,但生活費高於我國,排在第51位。
外派人員生活費方面,我國在全球中排名第五,香港第六。

陳企業說,從香港和歐洲的經驗,可以看出民生問題是造成社會動亂的導火線。政府應該提高國民作為國家經濟利益相關者的比重。
「工資不高,又買不起房子,香港年輕人不是利益相關者,因此製造破壞給他們帶來的成本損失相對低。」
談到我國一般居民的購買力不斷提高,他指出,新加坡對生活費的控制良好,不僅通貨膨脹率低,也重視提升生產力。其中,小販中心在控制生活費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除了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的教育、醫療和交通也是國民負擔得起的。此外,我國也非常注重員工技術的提升和技術的配對。
根據西歐八個城市的個案報告,歐洲尤其是上述八個城市一般居民購買力下跌的一大原因,正是工資下滑或停滯。
報告分析,一般居民購買力低,企業將難以獲得盈利,並會為了縮減成本而裁員和減薪,促使情況惡化和造成經濟下滑。如此一來,居民可能走上街頭抗議,如同法國、愛爾蘭和葡萄牙的情況。因此,政府有必要探討逐漸提高實際工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