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放寬了PR、公民申請政策,新移民該如何占據優勢

2019年12月25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有著人口老齡化嚴重和生育率低的問題,而且在2018年,新加坡的生育率再創新低。在2018年,一共有39115名嬰兒在新加坡誕生,相比於2017年的39615名,縮減了1.3%,這一人數創了新加坡八年新低。

2018年新加坡新生兒的總人數是近20年以來的倒數第五位,2004年是最低的,僅僅只有37174名嬰兒誕生。

針對新加坡如此低的出生率,引進外來移民則是解決人口問題的關鍵。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表示:「對於低生育率來說,引進移民是一項重要措施,但是一定要「嚴格」,確保移民人口帶來的利益高於代價」。

根據估算,到2030年代中期,新加坡公民死亡率或許會超出出生人數,也就是新加坡可能會面臨著人口負增長的時代

根據人口白皮書,到2030年人口達690萬

根據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書,到了2020年,新加坡總人口(包括居民與非居民)預計將介於580萬至600萬之間。而2030年的總人口規劃參數,則設在650萬至690萬之間。

當時白皮書公布後備受爭議,許多新加坡人對坡島的基礎設施屆時會不會不勝負荷,以及對未來新加坡公民和外來人口的此消彼長感到擔憂。現在看來大家的擔憂真的是多慮了。

按照新加坡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總人口預計到了2020年將低於600萬,到了2030年則遠遠低於690萬。

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被稱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就公開表示,新加坡應以人口將達到1000萬的情況作劃!!!

新加坡需要1000萬人  

2013年,劉太格就公開表示,新加坡到了2100年,會有多達1000萬人。劉太格甚至表示,在100年之內,新加坡人口需要從目前的560萬人口,達到他預計的1000萬人口!

新加坡的人口現狀

《2019年人口簡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570萬,比去年增長1.2 %。依舊處於低增長的態勢。

其中,新加坡居民人口為350萬,年比增長(0.8%)。新加坡永久居民(PR)有53萬,相比去年的52萬來說,人口增長速度相對穩定。新加坡居民和PR的總人口年比增長率為0.8%。

許振義《布衣南渡》一書認為,新加坡三大主要種族中,華人人口最多但生育率最低。為了保證新加坡人口結構維持自1911年來的「黃金比例」,政府引入的新移民以華人為大多數。

目前新加坡人口的現狀就擺在眼前,新加坡的發展的確需要很多的人口,從目前新加坡的生育率上來看,想要靠大家生娃來提高人口數量顯然不太實際,那麼也只有一個方式了,那就是引進外來移民。

對於生活在新加坡,還沒拿到綠卡和公民的外國人來說,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才是我們最關心的話題。

說到這個話題,新加坡新上任的副總理,李顯龍總理的接班人王瑞傑曾公開談論過引進移民的問題。

2018年3月28日,王瑞傑先生在受邀出席南洋理工大學常年部長論壇時,和出席的700多位學生開誠布公地交流了新加坡的政治和人口問題。

  

當有學生問起新加坡是否還會朝著人口白皮書的690萬人口的目標而引進更多移民時,王瑞傑的回答是肯定的!

王瑞傑指出,新加坡人都理智地了解隨著勞動人口減少,國家需要更多人力,但情感上對引進人口「感到不舒服」。

他再強調,開放和多元化是新加坡開埠兩百年來的一個重要價值。

他表示:「我們能敞開胸懷,就有更好的國際視野,這對新加坡和全球都更好。你不會希望活在人人築牆自保的世界。」

  

王瑞傑說,區別自己人與外人對新加坡和年輕人都不好。若年輕人無法自信地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新加坡在國際間就沒有地位了。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已經放寬?

通過2019年的人口簡報不難看出,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確實以及放寬了,而且在新加坡讀書的外國留學生可以申請綠卡了

具體可參考往期文章:

乾貨 | 中學生申請新加坡PR通過率100%秘密大公開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產生疑問了,這個政策是只面對學生群體的,而作為成年人,我們如果想移民新加坡,這樣占據優勢嗎?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ICA傾向給什麼人批准?PR和公民?

然後我們怎麼做才能對申請PR和公民有幫助呢?對於這個問題,蓋譜團隊幫大家詢問了專業的人士,給出了以下的一些建議。

頒發PR,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申請者在本地的穩定性和融入性。

李顯龍總理在新公民宣誓儀式上,提到想要移民新加坡,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能夠和諧地融入社會

掌握能力和技能

為經濟做出貢獻

把心放在正確的地方

新加坡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楊莉明,也曾表示新加坡引進外來移民政策的步伐,正保持平穩中!

她還表示,在成功申請到公民權的人中,他們大多數都是在新加坡居住超過5年以上的成年人,他們在各個方面為新加坡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融入新加坡和為新加坡做貢獻是申請成為新加坡PR和公民的重要因素。

在這裡,蓋譜團隊建議大家在新加坡經常做義工,經常參與新加坡的社區活動,盡全力做貢獻,融入新加坡的社會

另外,有新加坡本地院校的教育背景和文憑,也是會給申請加分的。

最後,即便是沒有在本地讀過書,如果學歷比較高、職位比較高、工作性質屬於本地緊缺的,也都是申請的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