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廟——馬里安曼廟

2020年01月30日   •   2萬次閱讀

馬里安曼廟

對不熟悉牛車水的外國人來說,假如被告知那兒是華人聚居的地方, 有條街叫寶塔街乃因一座塔而命名,他們定會猜想那塔是座攢尖頂的中國建築。然而,多元種族的我國不乏令外國人感到驚喜,且能顯示各民族和諧共處乃至共融的事物。這座寶塔竟是一座具南印度建築風格的門塔,屬於馬里安曼廟——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廟!而它邊上的另一條街——登婆街,一說也與它有關,登婆乃英語「廟」的音譯。

大坡大馬路的地標

自有門塔開始,這座創建於1827年的印度廟便成為大坡大馬路(即橋南路)上的地標。門塔大約在1843年建造,並於1930年代改造,形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模樣。

在庭院裡看大殿的穹頂和塑像

坐車或行走於大坡大馬路,絕不可能不注意到這座廟宇。是的,它的尺度和造型與周邊的店屋截然不同,且邊界上有高牆,入門處有高塔。而最吸睛的,是牆上、塔上那許許多多神、人、獸五顏六色的塑像。它們聚集在一起,仿佛在講述說不完的故事。

我在尚未搬到牛車水居住前已「認識」此廟。跟大人前往探望住在丁加奴街的爺爺,車子多會經過該處。「這是什麼?」小童問;「這是吉寧廟!」大人答。「吉寧廟」從此進入我母語廣東話的詞庫里。多年後獲悉「吉寧」帶有貶義,便改稱「印度廟」或「興都廟」,但我確信當年我們用「吉寧」是不含任何不尊重意味的。

有段不平凡的歷史

馬里安曼廟由納萊依那比萊創建。比萊本居檳城,於1819年陪伴萊佛士爵士來到新加坡,後在獅城從商更設立第一座磚廠,也被委任為淡米爾人社群的領袖。今年我國紀念開埠200周年,在新加坡河畔樹立先驅人物像,其中一尊便屬這位先生。

初期的馬里安曼廟只是棟亞答屋。在1831年,其用地因另一位同名比萊者的捐獻而增大,12年後以磚石建造,更具規模的廟宇已然形成。它滿足兩方面的需求:其一自然是宗教的,此廟供奉的主神—馬里安曼女神,乃有神力治癒疫病者;另一是社區的,此廟是初到異鄉而尚未找到住宿者的落腳之地,也是舉行活動、調解糾紛的場所。

廟址怎會在牛車水?據說原本計劃建在直落亞逸,但由於那塊地無水源,後來換到史丹福運河附近,最後再轉到橋南路。印度廟聳立橋南路上,漸漸融入牛車水。無數牛車水人在它門塔前走過,在它高牆下營生,將它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小時候我甚至看過一些親戚每經過它時總雙手合十敬拜,雖然他們都不是印度教徒。

南印度之建築風格

有段時期在會館義務授課,教導人們如何欣賞獅城老建築,有一整堂課是關於本地印度教建築而溯源印度本土建築的。內容包括簡單的印度教教義、一些神明塑像的特色、還有最主要的,印度廟在建築風格上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由於新加坡印度移民主要來自南印度,故廟宇屬南方風格,馬里安曼廟便是個典型的例子。

當時未到過印度,一切知識都從書本上獲得。這是個大題目,我取其精要向成人學生解說。又將書上照片拍成幻燈片讓大家欣賞。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淡米爾納度邦的一些「印度廟城市」:一圈圈高牆,一個個院落,一座座門塔組成巨大的廟宇群,非常壯觀。我心想有一天定要親身體驗。

這願望到現在還未實現,但於房地產集團任職的十年里,有好幾年常到印度出差。出差總是來去匆匆,即使路過古蹟也因有職務在身,過其門而不入。有一次在欽奈市區看一塊地,街道上忽然「冒出」個似曾相識,上有七彩塑像的門塔!我雖無暇入內參觀,卻為能親睹馬里安曼廟在其原產地的其中一個「原型」而感到欣悅。

重訪別有一番滋味

印度的出差是難忘經歷。不論走在那個城市的街道,視覺元素總是那麼豐富:簇新的、破舊的、奢華的、赤貧的……對習慣一切都井井有條的人來說,或會用個「亂」字來形容之,但慢慢明白其亂中有序,城市以其獨特的方式運作。

為寫本文重訪馬里安曼廟。離上文所說的授課及之後帶學生游此廟竟已超過廿載。因已經歷印度出差,重訪竟別有一番滋味。細看門塔,「亂中有序」四字馬上跳出。是的,如單睹其上數不清的塑像,或會覺得雜亂,但整座塔自有其秩序,例如造型上的對稱和往上的層層縮減。而進到廟裡,大殿里里外外更多的塑像、其上的穹頂,庭院裡供奉不同神祗的小築,都像是不斷地在分散訪客的注意力。然而,這其中還是有主次之分,還是有其運作的規則。整座廟宇,或者,從中可看到一隅的印度文明,就像是一部難懂的書,即使一遍又一遍地讀它,畢竟無法完全明白個中三昧 。

(作者為本地建築師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