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意盎然的國大校園裡,藏著一座跨越70年歷史的「時光寶盒」——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
這裡不僅珍藏著8000餘件跨越千年的文物,更承載著幾代學者守護文化的初心。今天,帶你走進這座學府博物館,聆聽文物背後的故事。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二樓展出豐富的南亞與東南亞特藏文物,
來源:聯合早報
從歷史中走來:70年的沉澱與新生
1955年,加拿大藝術史學者邁克·蘇立文創立了博物館的前身——馬來亞大學美術館,初衷是為教學研究提供實物支持。歷經多次變遷,從獨立後的新加坡大學美術館,到2000年遷入國大文化中心,博物館在三任館長的接力下,逐漸成為東南亞最豐富的學府藏館。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簡約外觀與綠樹相輔相成,來源:聯合早報
關鍵節點
· 1963年:威廉·維勒接棒,奠定陶瓷研究基礎。
· 1980年代:早年藏品回歸,開啟系統化收藏。
· 2000年:入駐文化中心新館,四大主題展廳亮相。
黃金十年(1980-1990)
· 1980年新大與南大合併,李光前文物館保留名稱,陶瓷藏品迅速擴充;

舊李光前文物館外廳一隅,來源:聯合早報
· 1982年與國家博物館聯辦「中華文物藏品展」,百件陶瓷與名畫驚艷亮相,文化部首次強調博物館的教育使命;
· 1989年遷至國大肯特崗校區,1990年更名為「李光前藝術博物館」,獻禮國大10周年與新加坡建國25周年,館藏突破3000件,陶瓷與書畫占比超80%;
· 雕刻大黃榮庭1997年起捐贈千餘雕塑,為當代藝術展廳奠基。
· 2000年:入駐文化中心新館,四大主題展廳亮相。
鎮館之寶:新馬華人的文化印記
博物館的四大展廳
· 李光前文物廳(一樓):以陶瓷、青銅器、明清書畫為主,見證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的捐贈傳奇。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一樓李光前文物廳以陶瓷、青銅器、文人繪畫、書法作品為主,來源:聯合早報
· 南亞與東南亞特藏廳(二樓):印度雕塑、現代繪畫,串聯起南亞藝術脈絡。
· 黃榮庭展廳(三樓):聚焦當代雕塑,傳統與現代在此碰撞。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三樓展出的藝術品由本地已故雕塑家黃榮庭捐贈,來源:聯合早報
· 土生華人特藏廳:服飾、錢幣訴說南洋華人的文化融合。
背後的故事
1970年代,南洋大學校長黃麗松、陶瓷專家盧耀、詞曲學者黃麗春攜手奔走,號召新馬藏家捐贈。華商、李氏基金會,乃至吉隆坡藏家李家耀紛紛響應,成就了今日的瑰寶殿堂。
文物「活」起來:課堂搬進博物館
「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歷史的老師。」
如今,博物館已成為國大80多門課程的「第二課堂」:
· 中文系學生透過明清書畫,解析詩詞意境;
· 藝術史課堂上,陶瓷紋樣成為研究社會變遷的密碼。
結語:守護初心,星火永續
70年前,蘇立文種下的那顆「教育之火」,如今已燎原成文化與學術交織的星河。下次路過肯特崗,不妨走進這座博物館,感受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