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終身學習,當地高等學府也開始轉身,讓進修課程修課更彈性,也有貼近業界的教學方式,要讓高等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基地。

新加坡政府推出許多未來導向的技能課程,吸引積極的職場工作者回校進修,資通訊相關課程是其中的大熱門。(邱劍英攝)
傍晚5點,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區公園裡,20歲左右的學生在寬闊草地上玩飛盤,洋溢著青春氣息。
但事實上,新加坡校園的面貌正悄悄改變,愈來愈多職場老手開始重返學校。
「沒有持續學習新知的心態,總有一天會被淘汰,」42歲的楊重安,目前是新加坡大華銀行高級副總裁。為了學習新的金融管理知識,今年7月他參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國大)為期3天的金融供應鏈管理課程。

新加坡國立大學
隨著新加坡政府推動終身學習,針對在職者的持續教育與培訓,已成為新加坡公立大學的重要任務。
相對大學生和研究生,職場人士在意課程實用性,也沒有非上不可的壓力。大學要如何吸引人一來再來?
幫社會人士掌握新興技能
「現在愈來愈多像區塊鏈這類的新科技,」晚間7點,校園已不見年輕的身影,剛下班的楊重安風塵僕僕地趕到他熟悉的國大校園。
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變革,儘管多年前已獲得國大的工商管理碩士,楊重安仍有一種急於學習的迫切感。
「我需要更了解這些應用,幫助企業客戶解決問題,」負責產品開發的楊重安,對趨勢相當敏銳,為了更了解金融科技的概念和可能應用,他決定回到母校進修。
楊重安所參與的金融管理課程,是國大持續教育與終身教育學院的「技能創前程新興技能」系列課程。
為鼓勵持續學習新興技能,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和高等學府及部分私人機構合作,推出包含資料分析、金融等8大領域的新興技能系列課程,至今已有超過1200門課程。
隨著新加坡傾全國之力推動持續學習,大學也陸續成立專責機構,以迎接更多學生。
201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持續教育與終身教育學院(簡稱SCALE),系統性地整合其他16個院系的資源,推出針對社會人士的持續教育課程,以及多項校友計劃,鼓勵更多學生回流。

由於年滿40歲以上,楊重安七月上的金融課程,學費有九成獲政府補助,剩下一成他則運用給25歲以上國民的500元新幣培訓補助支付。(伍芬婕攝)
占地超過150公頃、學生數近4萬人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是亞洲頂尖的綜合型大學。
去年8月開始推行的校友終身學習計劃(簡稱LLINA),所有國大校友在3年內可選擇修讀2門持續學習單元課程。計劃第1年,學生不需繳交費用,後2年僅需每年繳約262新幣的服務費。
消息一出,獲得熱烈迴響。初期試驗階段的404個招生名額,共收到高達8000份申請。
由於計劃反應熱烈,國大今年進一步推出國大終身學習計劃(簡稱NUS L³)。
可選單堂課程,進修更彈性
從今年8月開始,新加坡國立大學在籍學生和入學未滿20年的校友,自動成為SCALE的學員,可選擇修讀多個領域、約500門的產業實務課程,目前最受歡迎的持續教育課程,包括商業分析、物聯網等相關課程。
為了讓學習更彈性,新加坡的公立大學更開始提供有學分的單堂進修課程。
負責協調終身教育計劃的國大副教務長梁慧思表示,以往所有的課程都像「套餐」,是以學位課程的方式修讀,譬如會計學士、理學學士等,沒辦法只上單一課程。
透過國大終身學習計劃,校友可以選修單一門且有學分的進修課程,讓想進修或拿文憑的學生在修課上更有彈性。
「持續學習的心態是很重要的,」楊重安說。當他了解科技術語的內涵,與同事和客戶溝通變得更順暢,也從中學習更多,「當我和同事聊到相關業務時,可以學到更多,因為已經有基礎了。」
除了觀念上的學習,楊重安表示,客座嘉賓的演講也刺激他思考如何應用科技,希望未來相關課程能聽到更多來賓的經驗分享。
進修教育不只幫助社會人士,也有助學校了解產業現況。對大學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了解未來工作的樣貌,梁慧思表示,透過持續教育吸引學生回流,不但協助校友增近知能,還能善用他們對課程的反饋,讓教學更貼近產業需求,創造多贏。
強調實際案例,多過純理論
不同於規模龐大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簡稱新大)則運用業界教師作為持續教育主力。
成立18年、學生數約1萬人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是亞洲名列前茅的商管學校。周五下午的商學院2樓,6組學生分別上台報告他們分析日本零售商資料的發現。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視覺化軟體課程,是技能創前程新興技能系列的資料分析初階課。在場十幾個學生,從20幾到40多歲都有。

2天的工作坊中,他們學習使用軟體工具製作圖表,從中探索潛在的商業機會。
要讓在職場打滾多年的社會人士買單,教學方式和內容要能讓學員有感。授課講師山多玄表示,要教實務技能時,他不會強調理論,而是透過真實的商業情境和資料,讓學生覺得內容和自身工作有關,較能引發興趣。
不同於強調背誦、記憶的教學,學習一項技能需要大量練習、累積經驗判斷。「我不會直接告訴他們要用什麼圖表,」曾在銀行工作多年、目前是資料科學顧問的山多玄表示,除了3到4人的小組討論,講課時會著重於案例分享,讓學生慢慢抓到思考這類問題的方式。
為了確保課程質量,對受補助課程的師資會有實時評量。
新大負責持續教育的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鄭麗增表示,學生課後就會做課程評量,結果未達評鑑分數的8成以上,就會被要求改進,如果未見改善,就不會獲得續聘。政府也會檢視教學評估的結果,還會隨機抽出學生調查以了解學員意見。
在新加坡教育部的推動下,持續教育已經成為新加坡高等學府的重點工作。新大去年成立專業進修學院,目前提供超過180門的持續教育課程。

新大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鄭麗增說,新大目標在2020年達到至少1萬人的持續教育學生數。(邱劍英攝)
拉近高等學府和業界的距離
早在12年前就設有金融訓練機構,新大是技能創前程在金融領域的主力學校,目前最受歡迎的進修課程包括區塊鏈、數位營銷和人資分析。
面對快速成長的持續教育需求,鄭麗增表示,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至少1萬人的持續教育學生數,相當於目前全校大學和研究生人數總合,「對於我們這樣的小型學校,是很大的改變。」
為了讓學生學到產業所需的技能,新大進一步強化對市場技能的掌握。鄭麗增表示,會運用新大提供的公開課程進一步了解企業需求,也預計透過為個別企業設計課程的方式,掌握職能趨勢。象是程序設計這類高度技術導向的技能,可透過發展技能檢定的方式增進和業界職能的連結。
隨著產業變遷加快,即使是職場老鳥都需要重新學習、理解未來。新加坡的高等學府也開始轉身,讓學制和教學更貼近社會人士需求,吸引學生一來再來,成為終身學習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