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紙幣套系簡介
新加坡自1967年起至今共發行了四套紙幣:
1967年發行的以胡姬花為票面主要圖案的「花」系列紙幣;
1976年發行的以鳥類為票面主要圖案的「鳥」系列紙幣;
1986年發行的以各種船隻為票面主要圖案的「船」系列紙幣,
1999年開始發行的以該國首任總統尤索夫肖像為票面主要圖案的「總統版」紙幣。
今天就「花版」一元券做一簡要的介紹,錢幣基本信息如下:
【目錄編號】Pick 01
【國家中文】新加坡
【國家英文】Singapore
【紙鈔面額】1 Dollar
【紙鈔年版】ND1967-72
【發 行 量】 42000萬枚
【紙鈔規格】121mmx64mm
【發行日期】1967年06月12日
【印刷廠商】BWC(Bradbury, Wilkinson & Co Ltd)
【正面主景】一種紅色的蘭花(Janet Kaneali)、國徽
【背面主景】公寓大樓
【水印】獅頭
【備註】此枚紙鈔系新加坡第一套紙鈔——胡姬花(蘭花)系列


1元花版紙幣版別介紹
根據時間、簽名的不同,此券可以分為4個版別,分述如下:
Pick 1a; 1967年6月12日首發:新加坡財政部長林金山先生 Lim Kim San 1916-2006 的簽名

1967年6月12日首發
Pick 1b; 1970年1月19日發行:新加坡財政部長吳慶瑞先生 Goh Keng Swee 1918- 的簽名及印章

1967年6月12日首發
Pick 1c; 1971年1月15日發行:新加坡財政部長韓瑞生先生 Hon Sui Sen 1916-1983 的簽名

1967年6月12日首發
Pick 1d; 1972年8月24日發行:新加坡財政部長韓瑞生先生 Hon Sui Sen 1916-1983 的簽名及印章

1967年6月12日首發
背景介紹
新加坡原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新加坡同馬來亞,沙撈越、沙巴、汶萊組成馬來西亞聯邦,當時流通的貨幣是由英國控制的「聯合貨幣基金委員會」所發行的馬來亞幣。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12月22日成立新加坡共和國。該委員會自1967年6月12日起停止發行馬來亞幣,並自同日起發行新加坡自己的貨幣。

「花版」共有1、5、10、25、50、100、500、1000、10000九種面值,作為最低面值的一元券,可謂微不足道。但從實鈔的情況看,它身上散發出的樸素與清雅如畫面中的蘭花一般讓人心曠神怡。
細節賞析
中間的蘭花只採用了膠印方式,作為紙幣中心主題而採用這種印刷方式在世界紙鈔印刷中並不多見,但恰恰是這種看似簡單的工藝確凸顯了花卉色彩的艷麗與柔美。
試想如果用雕刻方式展現蘭花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但反過來想,這版蘭花主題的紙鈔在防偽角度上是值得商榷的,畢竟這種構圖和工藝均相對簡單的印鈔方式放到現代紙鈔中是相當難以防偽的。由此,花卉紙鈔少之又少也並非沒有其固有的弱點。

獅虎扶盾-新加坡國徽
中間的膠印防偽是遠遠不夠的,分別置於紙幣兩側的防偽技術運用很好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偽體系。
紙幣的左側為凹版印刷的新加坡國徽圖案。「獅虎扶盾」徽章中左側的雄獅,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的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繫。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Majulah Singapura,「前進吧,新加坡」。
徽章中心部分為手工雕刻,外圍為機雕。從中間手工雕刻部分來看其水平實在不敢恭維,獅虎倒有幾分卡通意味。

左側圓環部分採用了BWC公司比較常用的技術-- 彩虹印刷。圓圈內顏色由橙色逐漸過渡到草綠色。自然的過渡使這部分色彩非常圓潤柔和。而色彩的過渡均通過無數細小的色點完成的。雖然變化並不複雜,但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高超的印刷品質。

圓環四周分別用中文、英文、馬來文和印地文四種文字書寫的「新加坡」字樣。文字也呈現出色彩過渡。
一元的背面採用了全部的手工雕刻凹印。構圖簡潔,色調一致。但雕刻非常細膩。圖案並不複雜的情況下有如此表現已經完全超出最低面值紙幣的預期。

這張一元券相當精彩的部分還需要紫外燈下才能夠感受到。底紋呈現亮黃色的螢光,而花葉部分則呈現草綠色,光線強烈、效果突出,令人過目不忘。
新加坡一元券屬於絕對的低值,但作為承印商的BWC公司並沒有粗製濫造,票面上展現出的細節中還是能夠感受BWC的細緻與專業。這個花版系列也堪稱其所有承印國家中的經典之作。一元做得如此用心,高面值並未謀面但也足以使人充滿期待了!
花版的一元無論是面值上,還是實際價格上都堪稱絕對的低值品種,但它傳遞出的唯美嫣然超越了它自身的價值,特別是具有的樸素與典雅的氣質使鑑賞者每每看到總有平和愉悅的心情。
聲明: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