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陳振聲說,進入「教育4.0」時代後,這個世界變得更加不確定、競爭也更激烈,因此新加坡教育體系須做出五個重大轉變,包括為不同群體提供大規模定製教育、重視終身學習、推動學界業界更密切合作、動員全社會參與教育事業,以及協助教育工作者終身學習與創新。
人的一生在學校里學習的「前15年」和離開學校之後的「後50年」同樣重要,而且「前15年」要為「後50年」的學習奠定基礎,才能通過「教育4.0」讓人們在更加不確定、不安全、不平等、碎片化、多元和競爭激烈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教育部長陳振聲1月5日上午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舉辦的「新加坡透視」(Singapore Perspectives)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說時,描述了新加坡教育體系接下來須做出的五個重大轉變。

這些轉變是:為不同群體提供大規模定製(mass customisation)教育、重視終身學習、推動學界業界更密切合作、動員全社會參與教育事業,以及協助教育工作者終身學習與創新。
檢討資助和支持終身教育方式
陳振聲說:「考慮到這個世界接下來面對的各種干擾,再多的前期工作都不足以幫助人們為生活做好準備。但是『前15年』必須為『後50年』的學習奠定基礎,探究精神、創造新知識和價值的願望,以及發現、辨別和提煉的能力,將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新標準。」
他說,政府將檢討資助和支持終身教育的方式,通過更有系統的培訓幫助處於職業中期者與時俱進保持競爭力,人們接下來可以在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中討論有關的構想。
檢討內容還包括如何讓終身教育更好地引導人們面對未來的挑戰及抓緊機遇,尤其是提前為處於職業生涯中期且職業面對風險者提供諮詢;人們在兼顧家庭和經濟責任的同時要如何承擔繼續學習的機會成本;以及如何幫助轉業者更平穩地多次轉換工作跑道,並在轉業之前或過渡期間獲取新技能。
陳振聲說,企業也要與學術界合作,不斷培訓員工,並重新設計教學法以滿足成人學習需求,讓人們兼顧家庭和經濟責任,隨時隨地學習。
他強調,跨過普及教育的「教育3.0」時代進入「教育4.0」之後,這個世界變得更加不確定、不安全、不平等、碎片化、多樣化,競爭也更激烈,但人們將有更加緊密的聯繫。能夠彌合分歧、保持凝聚力、擁護多元化,以及保持堅韌的人們將得到更多機會。
新加坡過去著重於讓所有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所以曾通過分流制度因材施教,以此降低輟學率,後來又通過高才班、直通車等小規模的定製化課程,挑戰學習能力超群的學生。這兩年開始用科目編班制來取代分流制,讓學生根據具體掌握能力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這已經開始進入大規模定製的教育階段。
陳振聲提出,大規模定製的教育必須能進一步發掘優秀學生的潛能,同時撥出更多資源幫助處於弱勢的學生力爭上遊,而且除了打造更多元的教育體系,人們也要改變心態,不能一味地拿學生和學校作比較。
在談到動員全社會參與教育事業的重要性時,陳振聲強調,教育部從來都不認為它能夠獨力形塑新加坡的下一代。「想要真正加強多元化的力量,以及拓寬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就必須和家長、社區及行業夥伴合作。」
他也說,當局有必要與各個行業合作消除技能缺口,以及根據人們的貢獻而不是文憑來支付薪酬。因為如果不集體努力縮小大學畢業生和非畢業生、理工學院文憑持有者和非持有者之間的薪金差距,再多有關「成功的多種途徑」的宣導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