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花柏山叢林包圍的兩車道小路盡頭,天猛公路18號英式黑白洋房內,一群演員讓時光倒回1920年代的新加坡,化身為看家的媽姐、園丁、廚師和家庭教師,以戲劇述說不為人知的直落布蘭雅地區歷史故事,帶領觀眾走過一段「黑白之旅」(A Black-and-White Voyage)。
兩位媽姐坐在黑白屋二樓最為寬敞的房間,閒聊住在花柏山上的生活,卻總將它稱為「直落布蘭雅山」,原來是為了紀念披荊斬棘鋪設通往山頂公路的工程師花柏(Charles Edward Faber)而於1845年易名。
媽姐在對話中說,花柏山上有一個岌巴山蓄水池,原本是為在山下的岌巴海港(Keppel Harbour)提供水源,但英國人也把蓄水池當做自家游泳池。其中一位媽姐聽罷驚訝:「豈不是游泳池水變碼頭工人的飲用水?」兩人笑而不語。

戲劇團體ACT 3 International的六名演員分別化身為1920年代為住在天猛公路18號黑白屋(圖中建築)英國家庭工作的媽姐(左起)、家庭教師、廚師和園丁,向觀眾細述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直落布蘭雅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故事。(林澤銳攝)
以上表演其實是第16屆新加坡文化遺產節的活動之一。作為本屆文化遺產節重點關注的四大區域之一,位於花柏山南麓的直落布蘭雅(Telok Blangah)以印度一種土鍋命名,皆因地處直落布蘭雅的港灣(Telok是馬來文「港灣」之意)形似鍋子。
受主辦方國家文物局委託籌劃這場演出的戲劇團體ACT 3 International藝術總監林彩英(62歲)介紹,表演由四節各長約10分鐘的戲劇組成。
觀眾將分組參訪黑白屋的不同角落,在觀看四組在黑白屋工作的雇員分享生活故事中,輕鬆了解直落布蘭雅地區、花柏山、岌巴海港以及天猛公路和黑白屋的歷史。
「黑白之旅」戲劇將於本周五(3月29日)至周日(31日)演出,每人收費15元。
將於本周末舉行的其他文化遺產節活動包括印度文化表演,以及製作傳統海南酥鹽餅的川記餅家參觀之旅等。公眾還能參加工作坊,學習活字印刷技術,親手製作專屬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