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倡導
自主學習、公平機會
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
新加坡的教育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小學一到四年級課程統一,四年後實行分流,分流是以學生的語言學科能力而分為三種不同課程。分流為的是讓學生能以自己的進度學習,使其潛質獲得充分發揮。
小一到小四是基礎階段,宗旨是給學生在英文,母語和數學三方面打好穩固的基礎。大約有33%的時間用於英文的學習、27%用於學習母語、另20%用來學習數學,其餘是美術、手工、音樂和體育等科目。

小五和小六是定向階段,學生將被分配入三種主要語言學習源流中的一種。每一種源流的課程將使學童能配合中學教育的課程,學童在修完小六後參加小六離校考試。
學生通過小學離校會考者可以升上中一,中學又分特別班,快捷班和普通班三種課程。前兩種課程學生可在中學第四年參加普通教育文憑「普通」水準會考。普通班學生成績好的可在中學第五年參加這項考試。

特別班以第一語文水準教授英文和母語,只收小學離校會考成績優異者,每年約有百分之五的小學畢業生選讀特別班。
小學畢業生有一半以上(占百分之五十六)升入快捷班,百分之三十八升上入普通班。兩班學生讀的母語只是第二語文水準而已,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普通班的學生參加普通教育文憑「N」水準會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而升上中五。

中學課程分為四種
特別課程:4年制課程,學生可以修讀高級母語,高級母語和英語兩者之一可以為第一語文。
快捷課程:4年制課程,學生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其他課程與特別課程相同,英語為第一語文。
普通學術課程:5年制課程,學生在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通過後可以修讀第五年的課程,然後與特殊/快捷課程學生一起參加劍橋普通文憑考試。

普通技術課程:4/5年制課程,學生有2門主課,英語和數學,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後不再修讀第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新加坡中小學一般採用半天制,和中國教育制度相比,課堂沒有那麼繁忙。初級學院、大專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合格中學畢業生憑成績及興趣選擇初級學院、高級中學及理工學院(大專學府)繼續升學,或進入社會工作。

初級學院先修課程為兩年制,高級中學則為期三年制。
新加坡強調的教學模式是少教多學,這對於大多數老師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少教多學並不是字面的意思減少老師教學任務、增加學生學習內容。少教多學體現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學以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興趣為出發點,組織適合的課程和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體來說,新加坡教育的優勢很明顯:
1.有利於學有所長的學生的成長。新加坡實行精英教育,從小學開始層層選拔,對於優秀學生,學校、社會都會傾注全力去培養。
2.公平。不用權勢和金錢,只要孩子成績好,就可能進名校。
3.教師地位高,收入高,有利於教育的發展。
不過,在新加坡的教育環境中,孩子比較早地參與競爭,比較早地被分類,是否也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一點仍然值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