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小學宣布,在2030年從武吉知馬巴克路遷移至登加新校舍後,將從一所純男校轉為男女混合學校。

這些年,新加坡由於新生問題,學校一直在變動調整,不少學校都合併成了全新的學校,英華小學也因此開始招收女學生。
01 中小學合併
教育部與各合併學校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合併學校的命名工作。考慮了一系列因素,包括學校的歷史和遺產、招生、合併學校的最終地點,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所涉學校的情緒。
有好幾對學校以「中英混搭」方式命名,讓合併學校各一方保留英文或華文名稱。

01 小學組
德樂小學(Telok Kurau Primary)和友諾小學合併,用德樂小學校舍,更名為友諾小學(Telok Kurau Primary);
華苑小學(Farrer Park Primary)和史丹福小學合併,使用華苑小學校舍,更名為華苑小學(Farrer Park Primary);
光洋小學和城景小學(Townsville Primary)合併,使用城景小學校舍,更名為光洋小學(Townsville Primary);
聚英小學和先驅小學(Pioneer Primary)合併,使用聚英小學校舍,更名為聚英小學(Pioneer Primary);
02 中學組
育青中學(Bedok Green Secondary)和平儀中學合併,使用育青中學校舍,更名為平儀中學(Bedok Green Secondary);
蔡厝港中學(Chua Chu Kang Secondary)和德惠中學合併,使用德惠中學校舍,更名為德惠中學(Chua Chu Kang Secondary);
勵進中學和群立中學(Greenridge Secondary)合併,使用勵進中學校舍,更名為勵進中學(Greenridge Secondary);
福春中學和輔廉中學(Woodlands Ring Secondary)合併,暫使用福春中學校舍,更名為福春中學(Woodlands Ring Secondary);
光偉中學(New Town Secondary)和東林中學合併,使用光偉中學校舍,更名為光偉中學(New Town Secondary);
合併後的學校將融入原有學校的特色和優勢,校內也會開闢空間記錄原有學校的歷史。教育部將繼續同校方合作,確保所有學生和職員能順利過渡,並在合併後的學校建立起強烈的認同感。
02 合併原因
大規模合併行動,是對過去20年來生育率持續下降所敲響的警鐘,過剩的學校通過合併、關閉來應付需求量的減少。
「 在新加坡,目前有一些學校因為入學率低,導致課外活動(CCA)和一些標準的教學計劃都無法實現,有太多固定CCA團體無人可招,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導致有一些學校的班級規模和學生人數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合併在所難免。
就目前而言,除非大規模放開移民政策,否則新加坡學生不足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但是大量的外來人口必然擠壓本土學會說呢過,新加坡曾在2010年放寬政策,無法應付一下子劇增的需求量,因此民怨四起。

此後,政府一方面收緊移民政策,減輕公共運輸的壓力,另一方面,地鐵路線不斷擴充、巴士服務也進行革新,並引入外來的業者,改變了整個公共運輸業的生態。
對於新加坡而言,不能解決人口問題,只剩下裁減學校的途徑了。
03 合併影響
學校數量減少並不意味著政府學校不招收外國學生,而是說每年參加AEIS考試的學生越來越多,相對考過的難度就會大些。

政府的用意很明顯:為確保一貫的教學質量,情願讓政府中小學合併,也不降低外國學生的入學門檻。
不過教育部也強調,無論學校合併減少與否,教育部會根據實際需求,多收學生。只要你符合入讀要求,一定能順利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