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人口組成70%以上是華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卻堅持著英式教育,在中西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中產生的教育制度也必定非同一般。雖然承襲了英式教育,但新加坡並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發展出了獨特的教育模式。
01
兒童的雙語教育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為了便於各民族間的平等交流,新加坡國家的行政語言是英語。然而,新加坡政府尊重各民族的習俗、語言與文字,凡是主要的公共場所除英語外都備有各民族的語言與文字。電視和電台也是如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頻道和波段。在這種環境下出生、成長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難怪有人說,新加坡這地方能使人成為語言學家。
新加坡大人都有個習慣,在家說本民族的語言,出門說英語,來客用英語。如果,碰上華人與印度人通婚,他們彼此交流的語言是英語,但是,他們各自對自己的孩子都要說上本民族的語言。這種情況在老一代人身上尤為明顯,青年人稍好些。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孩子一出生就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刺激。
新加坡政府允許各民族和團體辦學。但第一語言一定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本民族語言。兩種課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個畢業生的華語讀寫水平都要過關,否則不許考大學。因此,新加坡的家長特別重視人生起跑線的優勢,大部分的幼稚園、托育園也就把雙語教育作為學前教育中最重要的課程。

在師資的配備上,有說英語的教師、有說華語的教師,並要求說英語的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說英語;說華語的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說華語。
在環境設置上,英語、華語兩種文字同時出現,如:在桌子上貼有「桌子」和「table」的文字,在椅子上貼有「椅子」和「chair」,每個孩子的名都有英語和華語名,如果是印度人、或其他民族的孩子,入園後會由華語教師為他取個華語名。這些英語名、華語名分別出現在孩子的英語作業和華語作業上,由於多次的出現,兩歲多點的孩子就能認識自己的英語名和華語名了,到能寫字時,自然就能寫起來了。教室牆面的布置上,也貼有不少圖、英語、華語同步的內容。
其次是課程的設置上,英語課和華語課的授課內容是同步的,如:英語課認讀「apple」,華語課就認讀「蘋果」;英語課上「one,two,three」,華語課就出現:「一、二、三」。這些課程進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師只是執行而已。課堂用語方面,華語課儘量要求用華語,萬不得已用英語輔助。
而反觀我們國內的「雙語教育」,家庭幫助孩子學習第二語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途徑,關鍵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作為家長可嘗試開展「浸入式英語」。何謂浸入式英語呢?浸入式是指用外語或第二語言作為教學和生活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幼兒在幼兒園的全部或是一段時間內被「浸泡「在一種目的的語言環境中,除此之外我們還嘗試在一日生活、遊戲和其他學科中滲透英語。把雙語融於一日活動之中,例如在家裡進餐時讓孩子通過語言的交流,幫我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孩子如何去操作,家長可以用語言去支持、幫助他,在生活當中讓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02
新加坡培養孩子的哪些品質?
新加坡人十分重視家庭的品德教育,積極努力地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1
培養仁愛之心
曾擔任過新加坡教育署長的陳新儀女士認為,家長不僅要以滿腔的愛心愛孩子,還要教會孩子愛別人。要教育孩子愛父母、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的學校等等。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隻知接受別人的愛心,而從不知道耍以同樣的愛心對待別人,那他長大以後只會成為感情上的白痴和魔鬼,或者只會麻木地接受別人的愛心,根本談不上去愛別人。這樣的孩子將來只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他自己最終也會被家庭和社會厭棄。
陳女士還現身說法,說明家長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使孩子明白如何表達情感。比如有一回,她的兩個小兒子在玩「飛人」遊戲,他們興奮地在每個房間竄來竄去,在沙發上跳上跳下,大聲尖叫大聲歡呼,直到深夜也不肯上床休息。陳新儀女士沒有照通常父母的做法上前呵斥孩子,然後一手拽一個,命令他們立即上床睡覺。她悄悄地關掉電視,關掉房間的大燈,躡手躡腳地開始收拾凌亂的玩具,並沖孩子們豎起食指「噓—了一聲,小聲地說:「爸爸工作好辛苦,今晚要早點休息,我們可不可以暫時停止玩遊戲,讓爸爸好好睡一覺,明天上班才會很有幹勁。」兩個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但顯然玩得正在興頭上,對身邊的遊戲玩具都戀戀不捨。於是陳女士允諾不急著將玩具收拾起來,而是先擱在一個大盒子裡,等明天再玩,並且還極力表揚他們體貼父母、有孝心。孩子們於是都愉快地去對爸爸說「晚安」,並乖乖地回到自己的臥室去了。

2
培養孩子有紀律、守秩序
中國有句俗話:「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新加坡家庭教育的重要準則之一。新加坡的父母家長常常憑藉日常生活的小事情或各種形式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規範意識,從而讓孩子知道這些規範,並自覺地按照這些規範去行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著名教授、商業管理學院院長陳心剛先生在回憶他的童年生活時,深有感觸地說:「那時我和哥哥都很小,不太懂事。可我們的父母試圖讓我們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規。在家裡,媽媽要求我們知道家裡的各種用品、物件都在固定的擺放位置,每次使用後要物歸原處。她每天都要我們按時就寢和起床,按時進餐,按時做各種練習與作業。那時我和哥哥都很聽話,倒不是因為擔心不聽話會挨打,而是擔心不聽話,媽媽會把我們的表現告訴老師,那麼同學們也會知道的,這可是件沒面子的事。」他還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小時候父親和自已對弈的情形。一次父子倆下棋,好勝心極強的陳心剛心想勝過爸爸。好不容易想出攻勢凌厲的一招,他得意地往前走了一步,就在落子的一剎那,他突然發現自己計算錯誤,這一招不啻於是主動送人虎口。他連忙嚷著要悔棋。這時候,平日一貫慈祥溫和的父親卻變得嚴肅起來,不准心剛悔棋。幼小的心剛暗暗不滿於父親的木通情理,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認為爸爸「小心眼兒」。多年以後,他才領悟到當年這「落子無悔」的小插曲中飽含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任何遊戲都是有規則的,規則是順利進行遊戲,達到遊戲目的的保證。對孩子而言,遊戲規則是對自己行為的必要約束。至於和孩子一起遊戲時,父親督促孩子嚴格遵守規則,正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訓練他的紀律性,並為他將來成為守法公民打下牢固的基礎。

由此可見,新加坡獨有的雙語教育,不僅是語言的教育,更是思維模式的教育,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多種學習能力,既沿襲了英國教育,又根據孩子的特點,走出一條獨特的教育之路。教育的開拓精神,可不是哪個國家都具有的魄力,新加坡絕對讓您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