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移民新政解讀

2025年03月25日   •   342次閱讀

2024年,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又迎來了一輪調整。官方數據顯示,去年有2.4萬人成功獲得新加坡公民身份,其中包括1400名在海外出生的新加坡籍孩子。此外,還有3.5萬人成功申請成為永久居民(PR)。

這一連串數字背後,透露出一個清晰的信號:新加坡正在通過優化和調整移民政策,積極引入新移民,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嚴峻挑戰。

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2025年3月9日南洋理工學院(NTU)舉行的公民宣誓儀式上,再次強調了移民對新加坡發展的重要性。他在現場語氣堅定地表示:「如果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機會就會溜走,我們的後代也會因此過得不好。」

這番話不禁讓人思考,移民政策的調整究竟是為了吸引人才,還是為了解決更深層次的人口和經濟結構問題?

數據顯示,新加坡的新公民中,約40%是通過親屬關係獲得身份的,30%是通過留學或工作融入的。李顯龍坦言:「如果沒有新公民的加入,我們的經濟會逐漸減速,甚至可能脫軌。」

這樣的直白表達,充分說明了新加坡對新移民的迫切需求——但與此同時,政策門檻的提升,似乎又在有意無意間設下了一道「篩選牆」。

PR申請門檻雖高,但審批速度大幅提升

2025年起,新加坡永久居民(PR)申請的審核時間將進一步縮短,材料齊全的情況下,最快6個月即可獲批。雖然部分複雜案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但整體審批流程的加速,無疑對申請者是個利好消息。

此外,Form 4A表格已被全面取消,所有申請材料均改為在線提交,簡化了流程,減少了人為出錯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PSLE(小六會考)、O水準(中考)、A水準(高考)等「國考」進入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留學生,已不再需要滿足居住年限這一條件即可申請PR。這項調整,讓「教育移民」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現實選擇。

畢竟,相比直接通過投資或工作簽證申請PR,教育路徑的競爭壓力和經濟壓力要小得多。

不過,申請材料的細節要求卻更加嚴格了。申請人需要提供更詳細的家庭成員信息,包括職業、收入等情況。而如果申請材料中不包含配偶信息,則無需提交結婚證——這或許是為了簡化單人申請的流程。

但總體來看,新加坡在優化審批速度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申請材料的審核標準。

EP與SP准證門檻提高,薪資壓力直線上升

如果說PR申請流程的簡化讓人看到一絲曙光,那麼EP和SP准證的薪資新規,可能會讓不少打工者感到壓力倍增。

2025年1月起,EP(就業准證)的最低薪資門檻全面上調。金融行業從之前的5500新幣提高至6200新幣,其他行業的最低薪資也從5000新幣漲至5600新幣。並且,年齡越大,薪資門檻越高。

換句話說,想要通過工作簽證申請PR,未來不僅需要技術與經驗,還需要更高的薪資匹配度。

SP准證的調整力度同樣不小。金融行業的最低薪資標準提升至3800新幣,45歲以上更是高達5650新幣。而其他行業的最低薪資則漲至3300新幣,45歲以上需達到4650新幣。與此同時,SP准證的基本徵費從550新幣上漲到650新幣,每月支出無形中又增加了一筆固定成本。

更為關鍵的是,SP准證的持有配額也被進一步壓縮。服務業SP持有者不得超過公司總員工的10%,製造業和建築業的配額也可能面臨進一步收緊。可以說,新加坡政府正在通過「薪資+配額」雙重手段,嚴格控制低端勞動力的輸入,以確保經濟結構的健康發展。

LTVP與學生簽證:政策放寬,融入新加坡的可能性更大

在EP和SP准證門檻收緊的同時,長期准證(LTVP)和學生准證(STP)的政策卻變得更為友好和靈活。2025年起,LTVP持有者將被允許在新加坡從事部分工作,例如擔任小販攤位助手,但需要先獲得「同意書」(Letter of Consent,LOC)。

這意味著,持有LTVP的外籍人士在融入本地社會和獲得經濟獨立方面,將擁有更多機會。

學生簽證的變化同樣值得注意。申請人只需被新加坡的全日制課程錄取,即可申請學生簽證。此外,實體學生證將被取消,所有證件都可在線查看和管理。這樣一來,學生在新加坡的身份管理和出入境操作將更加便捷。

ICA服務中心全面升級,便利度大幅提升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政實施,新加坡ICA(移民與關卡局)也將進行全面升級。2025年4月,新的ICA服務中心將正式啟用,自助服務櫃檯的引入意味著領取護照、身份證等基本業務將不再需要預約。

到了9月,ICA將調整運營時間,周一至周五全天營業,周六不再開放。這一系列調整,顯然是為了提升行政效率,縮短等待時間,讓新移民的身份管理更加順暢。

楹進集團顧問表示,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在收緊和放寬之間微妙地尋找平衡點。高薪人才和技術移民的門檻逐步抬高,但教育路徑、LTVP和PR申請流程的簡化,又在釋放積極信號。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通過教育路徑或許仍是最穩妥、最經濟的移民方式。而對於企業和高端人才而言,提升薪資和職業技能,將是贏得新加坡身份的關鍵。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的確是在「收」與「放」之間反覆拉鋸,但核心邏輯始終未變:他們要的,不只是短期的勞動力補充,更是長遠的社會融合與經濟持續發展。未來,想要在新加坡紮根,光靠「砸錢」恐怕行不通了,真正的「融入」,才是獲得新加坡身份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