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新加坡華語電影節將於4月26日至5月5日全線在嘉華院線呈現36場,共45部原汁原味、足本的華語電影。十餘位國內外影人將出席電影節,香港影人洪金寶也將現身大師班分享他在香港、美國和中國的影視創作經驗。

由新加坡社科大學和新加坡電影協會聯辦的新加坡華語電影節於4月26日在嘉華白沙浮娛樂廣場以香港電影《但願人長久》開幕。
5月5日以1988 年出品的經典電影《七小福》閉幕。

1988年上映的《七小福》,講述了成龍洪金寶等一眾師兄弟學藝的故事
和往年一樣,電影節透過三個常態單元「華夏風情畫」、「紀錄片視角」和「華流短片展」呈現當季、首映的長、短作品。
此外,也策劃了「長鏡頭悲歌」和「經典修復版」這兩個非常態單元,並穿插了聯辦單位新加坡電影協會和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合作的單元「焦點影人:洪金寶」。
在影展之外,電影節還安排了電影專題座談會,讓出席電影節的觀眾在欣賞華語電影之餘,可以和電影人近距離交流。

今年的「華夏風情畫」共呈現18部劇情片,其中香港特區、中國台灣各有 5 部,中國6部和馬來西亞2部。
開幕片《但願人長久》由香港新晉導演祝紫嫣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一個中國大陸家庭從內地到香港,面對身份認同、貧窮和嗜毒等問題的作品。
本片故事從1997說到2017,橫跨20餘年。男配角吳慷仁挑戰歲月,從年輕演到年老,憑此片獲得第30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的肯定。

《但願人長久》是2024新加坡電影節開幕電影
《填詞L》和《4拍4家族》是兩部香港音樂人電影。《填詞L》是黃綺琳根據個人經歷、自資自編自導的作品,敘述一心要當填詞人的女子,從追夢到夢醒的過程,是讓觀眾淚中帶笑又笑中帶淚的勵誌喜劇。
《4拍4家族》由音樂人泰迪·羅賓和謝安琪飾演關係不和睦的四口之家中的父女。電影講述他們如何透過音樂重新建立起家人的關係。

《白日之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反映香港社會現況的作品。在香港上映時叫好又叫座,獲得第 42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簡君晉、最佳女主角余香凝、最佳男主角林保怡和最佳男配角姜大衛等 16 個獎項。
《送院途中》是古天樂自薦演出的救護題材電影。導演以一對亦師亦友的救護員關係為引,講出作為救護員的選擇和香港社會的現況。

今年的5部中國台灣電影之中有3部是獲得第60屆金馬獎大獎肯定的作品。它們分別是:探討過動兒議題,讓 12 歲的林品彤在去年奪下最年輕金馬影后的《小曉》;陳宏一導演,李銘忠主演,勇奪金馬攝影大獎的奇情電影《真(新)的一天》;以及以《西遊記》角色改編,由許光漢以聲音飾演八戒、劉冠廷聲演三藏、邵雨薇聲演小凈、庾澄慶聲演悟空的金馬最佳動畫長片《八戒》。

另外兩部電影包括聚焦網絡愛情詐騙與鄉村婦女感情生活的《莎莉》。除了能夠感受中國台灣鄉村濃濃的人情味外,也可以隨著女主角飛到巴黎感受一下這個浪漫之都。
《少男少女》則是相對沉重的電影,它以青澀的視角來探討社會的真實和黑暗面,被譽為「2023 年最赤裸的中國台灣電影」。
中國今年有6部電影參展,這包括以黑白影像刻畫中國「高考移民」課題的《菠蘿,鳳梨》;以偽紀錄片形式探討一名女性在婚姻、家庭、母職的同時,想要追尋自我與愛情的《這個女人》;獲得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與最佳男演員獎,由劉伽茵導演、胡歌主演的《不虛此行》;探討鄉村文化中女性地位問題,由舒淇主演、資深演員恬妞參與演出的廣東話電影《尋她》;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在敦煌莫高窟實景拍攝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和根據真實人物改編,以中國漢藏文化碰撞為敘事主線的《回西藏》。

今年的「華夏風情畫」單元有2部馬來西亞電影。一部是吳慷仁獲得第60屆金馬影帝的《富都青年》。雖然本片在一月已經在本地院線放映,但電影節所呈現的是足本 115分鐘的國際版。
另一部是《雨城》。這部在霹靂州太平市拍攝的作品,講述一家之主試圖以自己的期待來指導孩子的人生和未來,進而引起家人的掙扎與對立。這部以英語和廣東話對白為主的電影,是馬來裔女導演東姑·莫娜·里扎首次挑戰廣泛意義的華語電影。

本屆的「紀錄片視角」共推出4部題材和風格都很不一樣的紀錄片。首先是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透過對一個越南移工被警察槍擊9次事件的抽絲剝繭,本片對中國台灣體制中的移工歧視和階級等問題提出反省和思考。其次是耗時 17 年拍攝的生態電影《山椒魚來了》。
本片找來搖滾歌手伍佰為電影獻聲,帶領觀眾去了解中國台灣特有種山椒魚,這種較恐龍早一億年出現,是世上現存少有被譽為活化石的兩棲動物。

再次,是記錄中國台灣實驗小劇場劇團蘭陵劇坊成員在2018年再度聚首,重新創作1983 年首演的《演員實驗教室》的過程中,「蘭陵人」集體回憶和思考的《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本片受訪者包括中國台灣重要演員金士傑、劉若瑀、楊麗音、鄧安寧、趙自強和游安順等。最後是香港紀錄片《冬未來》。
導演曾翠珊繼《河上變村》(2016)之後,再次回到西貢蚝涌聯鄉太平清醮十年一會的現場。除了讓大家看到疫情下舉辦太平清醮的挑戰外,這部紀錄片更點出香港、世界的變化和朋友、家人的離散。

「華流短片展」今年推出由13部短片組成的3套短片集:「上海電影學院短片集」、「短片浮生錄」和「短片驚嘆號」。「上海電影學院短片集」彙集4部第16屆(2023 年)「謝晉杯」學生作品大賽的獲獎作品。其中包括最佳劇情片獎《黑狗拾日》和《葡萄》、最佳導演獎《上鎖的房間》和年度大獎《長河》。
「短片浮生錄」則呈現香港的《裊裊》、中國台灣的《橋頂少年》和中國的《舍利》。其中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學生李明洋執導的《舍利》,於2022年第44 屆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得國際評審團特別獎。

「短片驚嘆號」則有來自新加坡、中國台灣、香港特區和中國四地的6部短片,其中探討移民課題的《直到我看見彼岸》去年先後獲得香港鮮浪潮短片節鮮浪潮大獎和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的肯定。

「長鏡頭悲歌」是今年推出的非常態單元之一,我們將 4K 修復的「中國台灣新電影」經典作品《悲情城市》(1989)與2023年馬來西亞的重要作品《五月雪》組成這個單元,讓大家有機會搭配來看這兩部同樣以長鏡頭為視覺語言、以官民與族群矛盾為內容的經典、當代作品。

另一個非常態單元「經典修復版」則推出3部近期完成修復,於1980年代首映的中國台灣電影,分別是由陸小芬主演的《看海的日子》(1983)、《桂花巷》(1987)和楊惠姍主演、蔡明亮編劇的《小逃犯》(1984)。

最後是電影節聯辦單位新加坡電影協會策劃,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呈獻的「焦點影人:洪金寶」單元。這個單元除了展映洪金寶從1978到2016年期間的5部電影外,單元主角洪金寶也將蒞臨「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呈獻:洪金寶大師班」與觀眾見面,分享他影視生涯的點點滴滴。

除了展映電影外,電影節也配合「華夏風情畫」單元推出座談會「華語電影里的『家』:與導演們一席談」,讓電影節的觀眾有機會聽到香港導演祝紫嫣(《但願人長久》)、中國台灣導演靳家驊(《小曉》)、馬來西亞導演王禮霖(《富都青年》)和中國導演閆嘯林(《菠蘿,鳳梨》)對這個課題的看法,並與他們進行交流。座談會入場免費,但座位有限,有意出席者請儘快報名。
開幕片:《但願人長久》
閉幕片:《七小福》
新加坡電影節丨來源
電影官網,新加坡電影節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