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整頓補習產業……
01 史上最嚴補習限制政策
為減輕學生壓力,中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對補習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和限制。
中國國務院印發了簡稱為《雙減意見》的通告,強調義務教育階段進一步落實「減輕學生功課」及「減校外培訓負擔」政策方向。

內容包括:
在校內:減少作業負擔,嚴禁將作業負擔轉嫁家長或將批改義務轉予他人,並且改善課後老師與學生的交流。
而在校外:意見提出全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各地不得再審批新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而現有的相關機構一律改為非營利機構,禁止它們上市集資,又禁止這些機構占用法定節、假日和寒暑假所培訓。
政策發布後,培訓類上市公司股價一夜暴跌七成。專家表示,除非機構能靈活轉型,或原本就不以學科類培訓為主要依託,否則70%也就是將近30萬個培訓中心很快就會消失。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6到18歲的學生中,四分之三參加了培訓機構。在內卷更嚴重的今天,這一比例會更高。
許多專家認為,「雙減政策」是鼓勵生育的一部分。許多培訓機構為了增加營收,不惜不斷渲染競爭氣氛吸引家長報讀,令家長的教育投入金額不斷飆升。
學習壓力過重與養育費用過高不單為學生和家長的生活做成困擾,長遠而言更是抑制家長生育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各種生育調查當中,養育子女成本與學習競爭兩者都是普遍不想生育的原因。目前中國三胎政策已經開放,迫切需要配套措施提升生育意願,限制教育補習就成為了其中的一環。
02 新加坡教育部長看補習
眾所周知,新加坡也是一個「補習大國」。從小學階段開始,不少家長就會為孩子報讀各類培訓班,增加競爭力。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昨天在由公共服務署和新加坡公共服務學院聯辦的線上論壇上,就一名與會者對本地學生是否過於依賴補習的提問,表達他的看法。

陳部長表示:
「如果學生在校外上很多課程,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擴展技能,我是相當樂見的。但學生如果上補習班不只為了考試及格,而是為爭奪高分數,那我就頗為擔心。這麼做等於把成功的定義看得過於狹隘。」
他建議家長,如果要讓孩子學習課程以外的知識,不宜操之過急,應讓孩子按能力和興趣,學習有助他們發揮潛力的項目。
陳振聲憶述,他不久前問一群中學和高中學生,假如教育部把課程內容減半,他們怎麼看?「好些學生說,課程內容若減半,每個人爭取考好那剩餘一半內容的考試,目標不再是考90分,而是要考99分,那他們的壓力反而加大。」

他指出,上述例子說明即使課程內容減少,也未必能減壓,若將成功的定義看得更廣,整個社會在觀念上或能更加平衡。
他也建議,企業領袖不妨更積極到學府同學生互動,讓學生了解業界也注重多元才能如軟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成功目標的多元化,一直是新加坡教育的最大特點之一。比如,新加坡的升學路徑圖的複雜性,即體現了,它為不同背景、水平、特點的學生,各自適配的學習方案。

更難能可貴的是,不論哪一種路徑,都有較高的本地認可度,而不會默認只有其中某一條路徑是有價值、受尊敬的。
那麼,大家對於全面限制補習怎麼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