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小很小的時候,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就已經倒背如流。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2012年,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大江南北;2018年,韓國美食綜藝節目《街頭美食鬥士》在中國拍攝,好評如潮。
似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是個「好吃」的國家。

由此,我到新加坡留學後,收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去新加坡吃東西還適應嗎?」問這個最多的是長輩們,他們總是用擔憂又憐憫的眼神上下打量我,試圖看出我因為吃不好而掉肉的蛛絲馬跡——「看把孩子給餓的!」
大家似乎總是有在國外吃不好的想法,可能因為中國好吃的實在太多了,國外確實比不過。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就算是一直被「猛烈批評「的英國,fries & fish也沒那麼糟嘛~
而我在新加坡,不僅是適應,而且吃得很好。
新加坡的食物對我來說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可能因為在坡的大多是華人,新加坡的飲食文化也流著中國的一股血脈。
今天小q想和大家聊一聊在新加坡「吃」這件事。
食物的意義
食物對每個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
對有些人來說(以我爸為代表),吃東西只是填飽肚子,維持生命的方式,所以吃什麼不太重要,對口味也沒有要求,能吃就行。
對另一批人來說(以我姐妹為代表),食物是危險的敵人。每一餐都必須精細計算卡路里攝入,要分析食物的成分,弄清楚這東西含不含碳水化合物之前,是不會下肚的。

對我和我媽這類人來說,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美食對我們的效應與愛一樣,能治癒我們的心靈,撫平我們的傷痛。吃到好吃的東西的時候,所有煩惱都自動消失了。
民間早就有諺語「不做餓死鬼」,就是說中國人就算死,也得吃頓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古裝電視劇里,死刑犯上刑場之前的最後一餐,都有酒有肉。
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救贖。
我一直認為,看一個人吃的怎麼樣就能看出ta的生活怎麼樣。吃是生活質量的體現。當然並不是說大魚大肉就是最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我在中國上學的時候,在吃的選擇上非常局限,只有吃學校食堂,我們學校那食堂,實在沒什麼「質量」可言,大家像是一群搶飼料的豬。
來到新加坡以後,我擁有了久違的自由,吃什麼,和誰吃,變成我每天最關心的事之一。
學校餐廳
在新加坡上學,自然也還是逃不過在學校解決餐食的宿命。不過,我更願意叫新加坡的學校「餐廳」而非「食堂」,在這裡,我被尊重,被服務,被香氣圍繞。許多細節上的巧思,都讓我這隻嘗盡中國食堂苦楚的小豬感動不已。
我們學校一共六個系,擁有大大小小十二個食堂(其中四個有空調,頂級奢華享受)。今天著重聊聊我常去的幾個。
01 Biz Park
Biz Park是我們學校的商科食堂。

前段時間剛剛翻修重新開張,整個空間擴大後能容下更多學生,座椅設計也更寬敞舒適。誇張的是,學校還專門開了一個下午茶地帶,放了數十張躺椅。我每天經過都能看到有人躺在那睡覺,也太有安全感了。
為了照顧不同學生的口味,食物的選擇也很多。有為素食主義者準備的素食店,為穆斯林學生準備的Hala食物,還有新加坡著名的海南雞米飯,大家都喜歡的Tomyam板面,西餐,速食,飲品等等。

經過不完全統計,每天嘗試一道菜,大概可以連續吃一個學期。
值得表揚的是,在新加坡進入學校的攤位,定價都很低(平均比外面低2-3新),為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吃飽吃好,不用擔心價格的問題。
另外學校還貼心的安裝了數個廣播,每天早晨準時播放BBC新聞,為學生開啟全新的一天。
上學最開心的事之一,就是下課以後約好朋友吃飯。一般是和新加坡的同學吃,如果哪天lucky和中國的朋友時間表對上了,還隔著50米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奔跑來個熊抱,然後勾肩搭背往食堂走。
我和好朋友W最愛的是還是西餐,一方面因為我們學校西餐口味確實很好,另一方面也因為吃西餐選擇更多。今天又想吃魚又想吃牛排,配餐又想要薯條又想要土豆泥,一個人又吃不了兩份?沒關係!有朋友在嘛~兩個人一人點一樣換著吃就好啦。
吃飯的時候是大聊八卦的最好時機,這對情侶又分手啦,那對又在一起啦,這個上個星期又去哪蹦迪了,那個放假要和誰出去玩......八卦是女人的天性,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交換信息交流情感,借著食物的名義,彼此又多了幾分了解。
最後一口食物永遠是一整餐的精髓。剩最後一根薯條的時候,我們總習慣性地問對方:「要不要吃呀,你吃了吧」,因為喜愛,所以願意分享。
食物是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的調節劑,學習再苦再累,走進餐廳,我們永遠是開心的,專注在食物的世界裡,悲傷都不值一提。
02 Bistro Lab / Sugarloaf / Top Table

這三個餐廳的廚師和服務員都是我們本校學生,來自烹飪和酒店管理專業。是學校為了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當作實習場所運行的。
其實一開始關於這樣的學生餐廳有很多爭議,許多學生拒絕做服務員,覺得尷尬或是丟臉。但是作為必修課程,每個人都得參與。
我的好朋友Rachel就是其中一員,在課程開始前的假期,她不知道找我哭訴了多少次,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人的本能反應。我安慰她說,不會那麼糟的,把它當作一段特別的經歷來看,其實還挺有趣的呢!
等到開學前一個星期,我再和她聊天,她說她在忙著背菜單。本來是老師強制要求要了解每天賣的東西,看著看著,她就被菜單吸引了,裡面圖文並茂,介紹了許多好吃的食物,她已經迫不及待看到成品了,最好還能嘗一下!我笑她,你看,這不是挺好。

她當值的那天,我特地去Bistro Lab支持她,她穿著制服在櫃檯後面和我打招呼。我問她有什麼好吃的,她滔滔不絕的給我介紹起學生廚師烘焙的各類麵包。看著她的笑臉,我一瞬間有些恍惚,那個哭著說自己不要做服務員的女孩已經消失不見了,誠然這其中有許多原因,但我仍然覺得,是食物的力量,讓她變得快樂,讓我與她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心意相通。
我愛這樣的時刻。有時候食物不僅是食物本身,更是愛,是友誼,是甜蜜。
03 McDonald's
學校里的麥當勞無疑是最熱門的場所,似乎麥當勞是一個永遠不會出錯的選擇,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去麥當勞。
麥當勞的食物並沒有什麼好過多評價的,我想說的是我和收銀員之間的深厚感情。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是的,我和學校麥當勞的收銀員,是好朋友。

學校里麥當勞的員工是固定的,所以每天看到的都是同一批人,一共四個櫃檯,很大幾率你總和一兩個人碰面。我喜歡和他們說早安,看他們用大大的笑容回應我,祝我「Have a nice day」的時候,我覺得那天好像真的變好起來。
我們是最親密的陌生人,彼此都不知道彼此的故事,但在他們將食物遞給我的那一刻,我總是心懷感激的。
我喜歡食物變成人們之間溝通的橋樑,食物為我們創造了相遇的緣分。
深夜食堂
我是個標準的夜貓子,寫作業也是只有在半夜才會迸發出靈感。但是長夜漫漫,胃很容易就舉旗抗議:「主人,喂飽我,不然我就讓腦子罷工」。新加坡不像中國夜宵那麼發達,唯一24h的外賣就是麥當勞。麥當勞實在有點吃厭了。

7-11是我最愛的深夜食堂去處。
橙綠紅三個顏色的燈牌在夜晚顯得那麼親切。深夜的7-11就像我第二個家。沒有人會打擾你,你可以盡情使用你的時間,站在貨架前面認真思考該吃些什麼,喝些什麼。
泡方便麵嗎?辛拉麵還是辣白菜?要配個雞蛋嗎?滷蛋還是溏心蛋?順帶一個明天早餐嗎?三明治還是漢堡?又該喝點什麼呢?買個咖啡通宵吧......
黑夜裡食物留下的線索也變得更加清晰,我像是遠古時期的獵人,靠著隱約的痕跡找到溫暖所在。

深夜食堂應該是講故事的地方。或許每個半夜去7-11的人都有故事。
剛進政府學校不久,我陷入無法融入本地學生的困境,我不願意與人交流,把自己封閉起來。我覺得大家全都不喜歡我,也可能只是我太過敏感。不管怎麼樣,日子都不好過。
沒有朋友的時候,一切都得靠自己。偏偏我第一次進政府學校,完全不明白學習的流程,作業該怎麼完成,用哪個軟體交,怎麼聯繫老師,怎麼看評分。我每天一個頭兩個大,還要強裝鎮定。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終於在某個凌晨,我撥通了遠在中國的老父親的視頻,哭的驚天動地。老父親緊急給我灌心靈雞湯,做心理疏導和人生指導,折騰了好一番,最後他說:「別哭了,買點好吃的吃,沒關係的」

故事的結尾我在7-11買了一碗雞絲粥,在熱氣騰騰的香味里,我又流下了眼淚。
這次的眼淚里感動大於傷心。
撥通視頻之前,我覺得沒有什麼會比父親的愛更能恰如其分的安慰我受傷的心。但是異國他鄉,萬里迢迢,就算是無所不能的爸爸,能給的愛也是有限距離。通過話筒傳來的話語,顯然不如深夜裡的一碗雞絲粥更有溫度。
父母的愛和食物一樣,永不缺席。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我們身邊,無條件的支持我們。食物總能安慰受傷的心,如果說有什麼和愛有同等分量,不分伯仲,那只能是食物。
歲月神偷
「能夠握緊的就別放了,能夠擁抱的就別拉扯,時間著急的沖刷著,剩下了什麼......」
這首歌火遍朋友圈後不久,我和X斷了聯繫。人與人的緣分總是如此說不清道不明,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都以為熱情它永不會減。等真正要說再見的時候,卻是悄無聲息的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