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是不少國家參考的對象,當中雙語教育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環境下,提高了新加坡人競爭力,讓不少東南亞國家爭相效仿。

然而新加坡最新調查顯示,新國年輕一代華人父母雖了解學習中文重要性,卻仍受限於過度重視學校成績,減少和子女說中文機會,導致這些父母在培養孩童雙語過程中「有心無力」。
新加坡華語講、不講?
《聯合早報》曾引述一份學者調查結果,受訪父母均在45歲以下,多數在新加坡完成至少10年的雙語教育,他們至少各有一名小孩就讀幼兒園或小學。
受訪家長幾乎自認能說中文,也具有營造雙語學習環境機會,甚至有7到8成家長認為學習中文有助於華人的身分認同、傳承傳統價值觀。
另有家長認為,隨著中國崛起,學習中文可讓孩童更具優勢。
不過,這項調查統計顯示,年輕家長雖認同學習中文的重要性,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童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過度重視孩童成績,導致減少和孩童的中文溝通機會,擔心影響英文學習。
過度重視成績,減少同孩子說華語?
家長年齡45歲以下;
多數在本地完成至少10年雙語教育;
有至少一個孩子就讀幼兒園或小學。
一項調查將符合上述條件的家庭列為樣本,調查通過問卷、一對一面談和小組討論等方式,收集反饋。

幾乎所有家長自認能說雙語,顯示他們具備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條件。多達七至八成表示,學華語對華人身份認同、傳統價值觀傳承很重要。
持有務實心態的家長也不少,近六成認為,隨著中國崛起,學好華語能讓孩子在未來經濟占優勢。
然而,他們的實際行為,卻同對待雙語學習的積極態度相牴觸。
家長與孩子傾向講英語?
這項允許多選項作答的問卷調查顯示,同配偶溝通時,53.1%家長表示會說英語,63.1%表示會說華語。
但同孩子溝通時,89.2%家長使用英語,使用華語的有63.1%。這顯示,能同配偶說華語的受訪者儘管占稍微多數,但同孩子溝通時,卻有更多傾向說英語。
在新加坡雙語環境是存在的,對培養雙語兒童也有巨大潛能。
不少家長透露,他們嘗試營造雙語環境,例如,由父親負責同孩子說英語,母親和孩子說華語,或由祖父母和孩子講華語等。

但是有不少家長表示,孩子不願意說華語或者不知如何用華語表達,為了方便,還是用英語進行交流。
另外,調查顯示,家長對營造雙語環境容易妥協,往往也因他們認為學好英語更重要。
誤解:多講華語會使孩子英語退步?
英語作為新加坡主流用語,家長有上述心態無可厚非,但常見的誤區是,多說華語會導致孩子的英語退步。
「尤其孩子入學後,成績成為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平衡接觸雙語的標準。家長往往一發現孩子的英文成績退步,就改為講英語。」
新加坡的教育學者建議家長調整思維,以整個社會語言環境作為衡量。
「大環境以英語為主流,家裡就應多講華語……如今小學華文課時只占所有科目課時的兩成,既然孩子多數時間講英語,不會因為在家多講幾句華語而影響英語水平。」
就在5月末,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宣布,從明年起,語文特選課程將擴大至中學的階段,以實際行動,培養學生對母語與文學的熱愛,提升學生的鑑賞能力與文學素養。
九所中學將開辦華文語文特選課程(Chinese Language Elective Programme),這些中學分別是:
Anglican High School :聖公會中學
Chung Cheng High School (Main) :中正中學(總校)
Dunman High School :德明政府中學
Hwa Chong Institution:華僑中學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 :海星中學
Nan Chiau High School :南僑中學
Nan Hua High School :南華中學
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 :南洋女子中學
Temasek Junior College:淡馬錫初級學院(中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