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華人出席葬禮時,有送花圈或給帛金向喪家弔唁的傳統。
對大部分人來說,帛金的用途是幫助喪家支付喪禮費用和補貼日後家用的。這既是對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是幫助他的親人。
如果發生轟動社會的慘案,公眾也會踴躍貢獻帛金,幫助受害者家屬。例如2004年黃娜案引起社會關注後,公眾貢獻的帛金達12萬6232新元。
帛金金額不宜雙數
給帛金的金額宜單數不宜雙數,免得「壞事成雙」,也不可以用九,因為九有「長長久久」之意,好事不怕多,不幸的事一樁已夠了。有些人會在整數的帛金金額上加一塊錢,有些人則會給$30、$50、$70、$150、$300等,是文化上的「單數「,而非數學意義上的單數。
敬辭花圈帛金
在新加坡,常有喪家在訃告中表示「敬辭花圈帛金,轉購慈善禮券以捐贈慈善機構」的做法,越來越多人認為,這種善舉比贈送花圈帛金來得更有意義。
當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夫人,89歲的柯玉芝於2010年辭世時,李光耀就代表家人第一時間呼籲社會各界不要為李夫人的逝世,刊登輓詞和送花圈。大家如果真要給帛金,也將轉贈給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他們的女兒李瑋玲就是這所醫學院的院長。

(建國總理李光耀和夫人柯玉芝)
許多將帛金捐給慈善機構的家屬,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紀念往生親人生前的品德和善心。如果是父母往生,身為子女的懷著「盡最後一份孝心」的心意代父母行善,希望父母可以升到天界去享福,也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健康。
玲子傳媒董事經理陳思齊的母親陳觀音今年2月辭世,為了紀念慈母的崇高品德,她和家人捐了一萬元帛金給善濟醫社,用於資助約1千位年長者到善濟醫社進行免費中醫理療服務。

新加坡著名KTV業者Teo Heng(「張興貿易」) 老闆張仰興的母親陳惠清,2016年12月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5歲。為了紀念慈母,心懷貧苦人的善心,和家人決定將50400元帛金全部捐給善濟醫社。
張仰興也是善濟醫社的財政負責人,他希望通過這種捐帛金的方式幫助更多年長者,同時以告祭母親的在天之靈。

(Teo Heng老闆張仰興)
在新加坡,有名望的往生者家屬捐帛金的做法尤其普遍。一些社會賢達和人際關係較好的喪家,收到的帛金甚至會遠遠超出喪禮開銷,他們多會把超出部分以先人的名義捐做慈善。有的還遵循先人遺願,千里迢迢將這筆善款捐回祖籍地用於扶貧或助學。
2016年5月,95歲的李成義老先生辭世。因其顯赫的家世背景(他是銀行家、大慈善家李光前的長子,李氏基金的主席),家屬所收帛金自然不少,都按老先生的意願,分別捐給了新加坡中央醫院、新加坡回教傳教協會和光明山普覺禪寺。既照顧了病患,又惠及不同種族和宗教,想得周到。

(已故李氏基金主席李成義博士)
新加坡知名女作家李廉鳳,2011年以88歲高齡離世,她的後人,悅榕莊創辦人何廣平、張齊娥夫婦也和家人共同決定,將所有帛金捐給了慈善機構。據說他們家連子女結婚收到的禮金,也從來都是捐出去的。

(張齊娥女士)
產品遠銷多國的「食品巨子」,謝欽利集團主席謝楚明的老母親沈秋榮去年2月去世,享年91歲。謝楚明認為,他是因為一路來得到公眾厚愛,才有今天的成就,因此謹記母親『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教誨,將3萬元帛金悉數捐給善濟醫社。

(謝欽利集團主席謝楚明)
新加坡眼,帶你看新加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kanxinjia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