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世界各國都攪得焦頭爛額的同時,對於在異國他鄉低齡求學者和他們的家庭更是一次重大的挑戰。在這場戰役中,有的家庭迅速撤退,有的家庭牢牢堅守,有的家庭左右搖擺。
每個家庭選擇低齡留學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有一個宗旨,大家一定是明確的,就是希望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機會,更廣的視野,更全面的成長。越是艱難時,越是要回歸初心。

在選擇學校時,每個家庭都會十分關注學校的口碑和成績,但是有時往往很難在第一次擇校時就進入名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從其他影響孩子身心成長的方面來評估學校的適合度。
國家選擇
關於國際化教育國際的選擇,經常是低齡留學的家長們的糾結之處,遠的可以選擇英國、澳洲等國家,近距離的則有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

評判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除了考試成績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氛圍,而氛圍的建設來自於學校的教育理念,學校的老師,同學,甚至同學的家長。最終其實是來自於他學習生活的的地點和國家,一個國家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就是一所好學校的基礎氛圍;國家綜合國民素質會決定社會文化基礎,國家經濟發展也決定了教育從業者資質與能力。最後,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會決定整個社會氛圍。

新加坡的政局穩定,環境優質,經濟發達,國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也是亞洲國家首屈一指,在2019年被國際非政府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 評為世界上最適合兒童成長的國家。這些奠基新加坡作為教育強國的基礎氛圍。當然,新加坡的陪讀政策也是眾多家長選擇來新加坡就讀國際學校的重要原因。
課程選擇
很多家長在諮詢的時候,會考慮學校的課程體系。的確,相對於未來準備去美國留學的學生來說,比起準備IB課程的考試,專注於AP課程可能更容易考出好成績。不過,如果孩子還在小學階段,這一點家長就不用太過於糾結了,因為大部分基礎教育的體系都是類似的。新加坡公立學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都是IGCSE課程體系,即便在中學時轉換為IB課程體系,在學習上都沒有太多的阻礙的。

面對今天世界發展的速度,孩子的未來是難以確定的,所以如果是在低齡留學階段,重點應該放在衡量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對於低齡學生,理念和方式的影響將會遠勝於課程的內容。因為中小學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只是她培養能力中一份收穫,而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教學的方式息息相關。古人說「教學相長」,也是這個道理。
校園環境
對於國際教育了解過的家長都明白,基本上現在主流的教育理念都是倡導培養孩子的求知慾、探索欲,其實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所以,無論環境是否豪華,設施新舊程度,家長需要考慮的是我的孩子是否會喜歡這裡?在這裡學習後,她是否會對這裡的一切感到好奇,她是否願意獨立留在這裡進行她的探索。一個孩子每天在學校裡面學習生活6-8個小時,他逗留最久的場所是他的課室、運動場和圖書館等學校場地。所以,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不過,有一次在和同事一起討論時,我也被她的一個觀點所吸引,讓年齡相近的孩子在一個校園裡,這樣才能更好地防止校園暴力的產生。這點還是很值得認同的。
課外活動
孩子的成長,除了必修的學業之外,課外活動的板塊也是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與價值觀。筆者曾輔導過一位參加童子軍項目的學生課業,當時成績一般,但是為人處事十分自信且正直,當我和他談及未來的職業和理想時,他躊躇滿志地說希望未來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在學校的童子軍活動中,他一路從新人成為了團隊領袖。這不僅是他敬愛的職業,也是他嚮往的生活。

你們看,一個孩子的價值觀深深受到了課外活動的影響。一所適合孩子的學校,不能僅僅只有優異的成績,更需要的是有孩子喜歡的課外活動,即便沒有喜歡的課外活動,起碼也要有多種多樣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探索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此外,家長心目中名校對於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也是十分看重的。近幾年來,亞裔學生的學業成績一直都在震驚著名校的入學面試官們,那麼能夠讓孩子在一堆優秀的候選人中突出重圍的就是同樣優秀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了。
家庭關愛
低齡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家庭關愛的依賴是非常多。我們已經通過很多不同的渠道看到了原生家庭對於孩子心智成長的影響,更何況這是一場長遠而又持久的學習之旅呢?因為新加坡低齡留學,可以接受從3歲起的孩童,所以陪讀政策,也正是因此而產生,為了給前來求學的低齡孩童一個有保障的生活環境,特別為母系家長設立了陪讀簽證,而且目前新加坡大部分國際學校對於低齡段的孩子也是要求母親或者母系家人的陪同。這既是對於政策的貫徹,也是對於孩子的另一種關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同為家長,每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加適合成長的環境是每一位家長的追求,即便是在現在這段特殊的時刻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