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我是歌手》第三季中的一首《心動》將陳潔儀帶到了廣大中國觀眾的視野,成為陳潔儀出道20年在內地綜藝螢屏的首秀曲。
陳潔儀的再現,對當時知道她名字的人來說,是一種「有多久沒見你」的欣喜;
全新的演繹,乾淨的鋼琴伴奏,乾淨的聲音,那種默默把對方放在心裡的卑微,在當時激起了多少聽眾內心深處的漣漪!

縱觀陳潔儀的作品,幾乎沒有哪一首歌是飈的很高音的,都是在平淡的歌詞和沉穩的歌聲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動。
在舞台上的每一次綻放,都宛如音樂劇般令人心動。
選擇適合,而不迎合。
2015年的「歌手」之旅,對暌違舞台已久陳潔儀來說,是一次返璞歸真的洗禮,是對自我的一次顛覆。

音樂不是用來比賽的,這也源於她的家庭教育。
常常念叨「人比人,比死人」的爸媽從不提別人家的孩子。
不爭不搶,從一而終。
直到如今,她還是會經常把「我不適合做藝人」掛在口中,她愛表現自己的才藝,但希望對私人生活保持儘可能的低調。

不走流量,不愛解釋,只用歌聲說話,她可能真的不適合做藝人。
不喜歡迎合,更願意選擇適合自己,倒比較適合走音樂藝術家的路線。
曾經年少的她也曾為了出道而退學。
退學出道,陳潔儀是「音樂爆髮式」發展。
1993年,還是大學生的她被選中在英國女王面前獻唱,一首《I'd give my life for you》讓海蝶音樂的老闆徐環良找上了她,退學出道,這是足以改變人生的大膽決定。
當時陳潔儀的母親一度反對,在陳母眼中,演藝圈幾乎等同於風塵場。
陳潔儀也氣壞了,母女冷戰了整整兩天。
最後,幸得許環良親自上陣解圍,恭恭敬敬來敲家門。

用陳潔儀的話說,許環良本就長了一張笑容滿面、容易讓人信任的臉,再誠懇地解釋一番,陳母態度軟化了不少,終於應允。
但這段冷戰在陳潔儀心裡種下嚴苛的種子,也是一種暗自的較勁:潔身自好,堅決不讓母親的偏見得逞。
慢慢長大,陳潔儀似乎越來越像母親了。
「嚴格」也成了她的處事法則,有時甚至是魔咒。

太合音樂企劃總監李麗蘭說:「哪怕通告是在早上4點,她也會準時出現,而每次開演唱會前,她會閉關20天,不接受任何干擾。」
超乎常人的自制力加上得天獨厚的天賦,使得她90年代在台灣歌壇的唱片銷量和獲獎情況都成績傲人。
陳潔儀之於新加坡非常特殊。
她是第一位代表新加坡闖出國門,紅遍港澳台,名震東南亞的歌手,可惜沒來過內地,因為大部隊來內地的時候她已經淡出。

93年一出道就在台灣一炮而紅,習慣了膜拜港台天王天后的新加坡人,看到自己的歌手揚名海外自然視她為新加坡之光。
97年的時候又因為和張學友、林憶蓮合演迄今最著名的華人音樂劇《雪狼湖》而以驚艷的姿態和極高的起點成功闖入香港粵語歌壇。
所以1998年僅僅25的陳潔儀就開始被媒體稱為新加坡國寶,在國慶典禮獻唱。
陳潔儀淡出與復出的背後,是華語流行樂壇老派抒情歌的起落史。
90年代取得傲人成績的她,在21世紀初,宣布將無限期退出中文流行樂壇,朝其他方面發展。
這對外界是突然,對陳潔儀自己,這件事已經準備了好幾年。
當音樂事業成了捆綁自己的枷鎖時,陳潔儀沒有太多猶豫就選擇了離開。

然而,特立獨行的她並沒有像其他女藝人那樣,從此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去了一家公關公司當起白領。
陳潔儀說,她把這份工作當做「訓練」,沒想到自己在辦公室里過了兩年朝九晚五的生活,果真找到了另外一個自己,也重新燃起對音樂的愛火。
隱退的5年,是陳潔儀的休耕期。
將曾經中斷的學業修完,學習多國語言,從台前轉至幕後公關。
上了19個月的班,她體會到朋友的意思——5天不夠她工作,兩天也不夠她休息。

陳潔儀這才發現,這麼多年來,燒烤的方式確實是適合自己的。
陳潔儀總是這麼安靜得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從一而終。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拿得起是聰明,放得下是智慧。
隨時隨地,要懂得成全自己,人生才得以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