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水餃新春特惠

2019年01月19日   •   1萬次閱讀

距離大年三十

僅剩

17

吃餃子是過年的習俗

寓意著來年交好運

除了吃餃子,

過年還有哪些習俗

趕緊來看看!

文末有福利哦

1、過年為什麼吃餃子?

為了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在中國北方,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呢?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民間過年吃餃子的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明朝沈榜著《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得到延續並固定下來。清史有關資料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說明過年吃餃子,在清時已成共俗。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個: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三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四是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過年吃餃子的傳說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過年吃餃子還有一種說法: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麵。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

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不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蔔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過年吃餃子有講究

吃餃子是很有講究的。首先,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蔔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凈,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年三十包餃子的形狀也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麵皮對摺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簾上,象徵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徵著新的一年會五穀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很多人還在餃子中放一根白線,寓意誰吃著白線就誰能長壽,在餃子中包進一枚銅錢,祝福誰吃到了在新的一年裡不缺錢花。碼放餃子時一定要順著擺,切忌擺成圈,意思是不能讓新日子走進死胡同。煮餃子時,也有說道,灶坑裡需要燒杏樹條,意思是以後的生活越來越「興旺」。

在煮餃子的過程中,一家之主會問:「小日子起來了嗎?」煮餃子的主婦就要回答:「起來了!起來了!」這是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好起來了。接著,一家之主還要問:「餃子掙沒掙?」主婦便會笑著答:「掙了,掙得可多了。」這個時候,餃子煮過火煮破了,也不能說是破了,必須說是掙了,期盼著來年掙大錢,發大財。全家人吃完了餃子,一些家長還會讓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祝願自家的小日子蹦個高。

2、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於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

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貼春聯表達美好期盼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那麼為什麼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呢?這就涉及到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

他們藉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的觀念里,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

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貼春聯有講究

關於春聯還有很多講究。據說桃木是紅色的,紅色可以辟邪,象徵吉祥,所以後來的春聯都是用紅紙書寫。除此之外,春聯還有一些講究,比如,門心、框對、春條、斗方等都有要求,這比原來的桃符有了很大的進步,它不再是單純的將畫像畫於桃符上,而是將自己對來年的美好心愿寫在紙上表達出來。

春聯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福 利 時 間

1

水餃第二包半價

全場水餃(嘗鮮包除外)

一律第二包半價!

相同口味,相同重量

每種口味限量200套

先到先得 售完為止!

2

送新春禮盒

從即日起,凡購買滿60新元

將獲得精美禮盒一個(內含)

1.3米 精美春聯 一副

紅包袋六個

福字一張

以送貨先後次序為準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哦

想吃到正宗的家鄉美食就趕快

掃碼添加「獅城永樂生活家」

(圖文由永樂水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