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上周五發布的首份《新加坡數字經濟報告》,新加坡數字經濟占GDP17.3%,並創造了超過20萬個科技崗位。

報告數據
該研究由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共同進行。研究發現,從2017年到2022年,數字經濟對新加坡GDP的經濟貢獻翻了一番,從580億新幣增至1060億新幣。
報告稱,2022年,僅信息和通信行業就占新加坡GDP的5.4%。它還占新加坡數字經濟的三分之一,是增長最快的行業,反映了新加坡作為全球電子製造中心的地位。

自2017年以來,在遊戲、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等在線服務增長的推動下,信息和通信行業的增長速度幾乎是金融和保險以及製造業的兩倍,這三個領域是數字經濟中增長最快的領域。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兩位數的復合年增長率,每年高達70%。
數字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創造了更多科技崗位,從2017年的155,500個增加到2022年的201,100個,占所有就業崗位的5.2%。
隨著越來越多的非科技公司實現數字化,這些工作大部分都在科技以外的領域,需要更多雲計算、網絡和基礎設施以及產品開發方面的專業知識。

行業影響
儘管自2022年以來科技行業的裁員影響了新加坡和全球的工人,但隨著經濟數字化,科技工作的需求可能仍然存在。
幾乎所有大型企業都以某種形式採用了技術,但報告發現,中小企業使用的技術不如大型企業那麼多,在雲計算和數據分析等關鍵領域的採用方面落後。

新加坡數字經濟的增長表明,發展該行業的努力正在取得回報,並補充說,新加坡目標是繼續培訓更多勞動力,讓他們承擔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角色,無論工人的背景如何。

新加坡數字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MOE)和小學正在探索如何在學生步入中學前,為小學生提供更好的數字技能培訓。
為了確定小學生是否能從擁有個人學習設備(PLD)中受益,教育部在2021至2022年間進行了一項研究。這項試點項目考察了PLD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影響,涉及五所小學。
新加坡中學生已從2021年開始獲發PLD,比原定2028年提前了7年。這主要因為疫情使網絡學習更為常態化,中學實現了向數字化學習的重大轉變,更多課程在教育部的在線學習平台「新加坡學生學習空間(SLS)」進行。

小學也在逐步引入數字化學習。教師利用SLS、Padlet、Nearpod等工具和平台增強實踐學習。學生逐步建立基本數字技能,為升入中學做好準備。
專家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小學階段基於設備的學習需謹慎採用。傳統學習更適合小學低年級,手寫與認知發展有關。對小學生來說,應更注重手寫,適度使用打字輸入,以免影響技能發展。
目前,小學年終考試和小六會考(PSLE)仍進行筆試,暫無計劃改為電子考試。教育部表示,低年級學生通過實踐經驗和師生互動學習最好,無需大量使用設備。高年級才適度增加使用設備進行教學,但需在教師監督下進行。
